唐太宗問周圍的大臣:“自古草創之主,至於子孫,多亂何也?”房玄齡在一旁答道:“那是因為幼主生長於深宮,少居富貴,未識人間情偽和理國安危的緣故。”以此來警戒唐太宗不要過於寵愛子孫。
正由於房玄齡對唐太宗忠心耿耿,當時君臣上下對他都十分尊重,唐太宗遇有什麼大事或難以解決的事都要隨時詢問他。貞觀七年(633),唐太宗將任命一名關內道的黜陟使(代表朝廷去地方檢察不法的官吏),就親自向房玄齡請教。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要任命李緯為尚書,也派人去征求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沒有表示肯定意見,“但雲李緯好髭須”,唐太宗便因此作罷。可見房玄齡在貞觀一朝所受尊敬的程度。群臣對房玄齡評價亦很高,貞觀時與魏徵同時號為諫臣的王珪,曾對唐太宗評價房玄齡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
房玄齡不僅是一位政治家,還是大唐文化事業的主持者。他主持了對經籍圖書的搜集整理,在經曆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麵後,儒家經典在大唐盛世重新獲得尊崇地位,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他還主持了《晉書》《北齊書》《北周書》《梁書》《陳書》《隋書》的編寫,又主持了唐朝國史的編纂。
在修本朝史時,房玄齡主張秉公直書,不得曲阿。《貞觀政要》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貞觀十四年(640),太宗要想看一看修的國史,對房玄齡說:“為什麼自古來當代國史,皆不令帝王親見之?”房玄齡答道:“國史既善惡必書,可能書寫到人主的非法之處,理當不讓皇帝親見。”唐太宗解釋說:他想看國史別無他意,隻是為了鑒戒自己,房玄齡和魏徵才同意讓他看了。
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一病不起。病勢沉重時,唐太宗和他見了一麵,“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足見君臣二人感情之深厚。臥床期間,唐太宗不斷派人探望,臨死前,太宗又親臨與之握手敘別。
在治家方麵,房玄齡一向教子甚嚴。他告誡兒子們不要盛氣淩人,切勿驕奢沉溺,並集彙古今聖賢家戒,親書於屏風上,分給各房子嗣,說:“如能留意上麵的內容,足以保身成名。”長子房遺直承襲爵位,高宗初年做到禮部尚書。次子房遺愛娶了太宗之女高陽公主,高陽公主驕恣成性,醜聞迭出,後來被查出謀反的罪名,房遺愛因此受到株連。房遺直也被削爵,成為庶人。
可惜房玄齡一世忠貞,家族終為逆子所累,令人歎惜。
本書講述了房玄齡波瀾壯闊的一生,介紹了他的為官智慧和曆史功績,同時也反映了隋唐之際的曆史風雲,希望能得到讀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