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少年,無姓的元(1 / 2)

這章可不看…………

周,齊國小村。

清明時節已經過去,穀雨將至,麥穀尚青,而耕輟不止。

“娘,我下地去了。”木屋外,少年對著屋內說道,“那些蠶蟲這些天都出蛹了,娘你織好了絲布,我馬上就送城裏去。”

“知道了,你小心點,別被地裏的蟲子給咬了。”屋裏走出個中年婦女,布衣木釵,臉帶笑容的叮囑道,“還有,中午記得回來,娘給你煮好吃的。”

“誒,娘,那我先走了。”說著,少年便出發了。

少年名元,因為村裏還沒有定下姓氏,故而村裏的人都基本沒姓,而像這樣的小村還有不少。

周朝曆經百餘年的發展,這百餘年來周朝休養生息,人口有了長足的發展,而齊國又是諸侯國中商業發達的國家,這人口已經大大的超越了城市和村落的規劃,於是新的村子便應運而出。

但這新村裏的人多數是在原來的住處混不下去的,大多本就無姓,更沒有什麼讀書的人,這姓氏就耽擱了下來,想著慢慢商量個大家都接受的姓氏。畢竟是同一個村裏的,還都是苦命人,更應該團結,最好都是同一個姓氏。

元所在的小村也是這麼個情況,村子建起來雖隻二十年,但也早該有了姓氏,隻是其中出了些狀況。

元的爺爺田,本姓李,人稱田爺,是新村的五個有姓氏的人之一,也是開荒的主要力量。因父母早亡,田地不幸被宗親奪去大半。日子過得十分艱苦,有一年收成不好,沒有宗親的幫助,幾次就要餓死,終於萬分艱難的熬了過去。僥幸活過來的田,一怒之下,便響應號召,開墾新田去了。

田爺本來的村莊在新村隔壁城市的城郊,兩地之間隔,沒日沒夜的騎馬,也得兩天左右。雖說有姓,但因為不是同一城的,不僅沒得到應有的尊重,反倒受了排擠。

眼見這領導地位動搖,田爺一咬牙,反正李家沒把我當族人,我就去了這李姓。於是,在說了一大堆諸如——共患難、同甘苦之類的話後,在一堆人感動的眼光中去了李姓。

這田爺倒也沒說假話,苦活累活搶著做,幹糧分著吃,有人家裏困難也經常去幫襯,隔壁家的孩子小牛病了,連夜幫忙背到城裏請大夫,整夜的照顧,早上趕到田裏幹活,晚上擔心不下又去照顧,就這樣一直到好。

村子熱鬧起來後,村子裏的人記得田爺的好,紛紛把與田家相鄰田地的一部分讓了出來,甚至有人提議,幹脆新村就叫李家村,可他們又哪知道田爺的想法,不過田爺到底是李家的人。然而就當田爺半推半就的要應下來,卻害了病,沒挨過一個冬天,就匆匆的去了。

田爺就一個兒子方,也就是元的爹。方全盤接受了田爺的遺產,日子過的也算舒服,在村子裏也頗有威望,一直也運作著李家村的項目,努力的爭取著卒帥(卒帥是什麼,這種事……別問我!大抵是村長之類的吧???)的位置。

可是遭到了另外四家有姓氏的老人的阻撓,這四家的老人對本身的姓氏還是頗有幾分情感的,卻也沒什麼壞心眼。隻是方外出幹活時摔斷了腿,遭了這事,卒帥之位可以說是沒可能了,這一口氣沒能咽下,鬱結在心裏,也沒能熬過去,就在田爺死後兩年跟著去了,當時元才六歲。

說起來這父子二人勉強也都算是因為村名之事死的,另外四家一時也不好做的過火,這村名的事也就耽擱了下來,這一耽擱就是七年。

這七年裏,隨著時光的流逝和老一輩的人相繼過世,田爺所留下的情誼也在慢慢的淡去,隨著元的成長和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尤其是朝廷備案記錄了新村所在,正式認可了新村存在的事實,村名之事又提上了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