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到了華清池邊,那夥賊人擎刀威逼著梅妃,要她脫去衣裙,下池洗浴去。梅妃如何肯依,賊漢們見梅妃哭罵著,抵死不肯脫衣,不由得惱怒起來,上去就要動手強剝梅妃的衣服。嚇得梅妃慘聲呼號,說:
“且饒我一命,待妾身自己脫衣。”
賊人們信以為真,就放了手。梅妃趁勢一轉身,倉皇逃進錦屏去,就把門環兒反扣住,賊人在外麵打門打得急切,卻一時進不來,梅妃見前麵一座院落,恰種著數十株梅樹,悲傷萬分的心中不禁暗暗歎息一聲:
“這便是我的歸命之所!如果有來世,我隻願做一棵梅樹,生長在三生河畔,默默佇立,看盡人間風月,擺渡過客的孤獨。花開花落,不管流年渡。盛開時,讓我的每一朵花都吐露著細小輕微的馨香。枯萎時,讓我和疲倦的落葉一起,睡在風裏,躲在雲裏,靜靜地收攏著一生的美麗瞬間。”
前塵往事不可追,一寸相思一層灰。來世化作采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而門這時正被打得震天響,梅妃急忙解下白羅帶,到一株梅樹下就往上掛,可她還沒來得及把頭吊進去,隻聽山崩似的一聲響,那一帶錦屏的門已被賊人打倒,梅妃才要轉身逃,腿卻已經軟了,一跤倒在蒼苔上。一個賊人趕上前來,手起刀落,可憐梅妃肋下立時就被深深地重重地砍了一刀,一聲慘號,兩眼上翻,梅妃的魂兒,就歸離恨天去了。梅妃死時,享年四十六歲。
公元756年7月,曾以文治武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玄宗皇帝洞悉自己大勢已去,親筆寫下禪位詔書,結束了他在位前期為明君、後期卻是個昏君的傳奇帝王生涯。
肅宗皇帝李亨率領文武大臣回到長安,修複宗廟,招安人民;一麵齎表到成都,請太上皇回鑾。玄宗在起駕回京的途中,想到他的愛妃楊玉環匆匆埋葬時,隻有一紫褥裹身;如此寒天,叫她的冰肌玉膚怎麼耐受得了,於是急急回宮去下旨,欲為楊貴妃改葬。陳元禮見了聖旨,不禁很是畏懼。當時有禮部侍郎李揆奏道:
“龍武將軍因為楊國忠誤國,所以把他殺了,並且累及其妹;今若改葬貴妃,恐令將士們無端生疑懼。”
玄宗聽了這話後,認真考慮一下,感覺說得有道理,於是隻好作罷,僅僅暗中打發高力士,趕到馬嵬驛,用錦被繡服,改葬楊貴妃。誰知高力士在馬嵬坡下,掘開墳土一看,隻見一幅紫被裹著一把白骨屍骸,玉環早已紅顏變骷髏,莫舞莫舞且莫舞,玉環已然一抔塵土。玉環妙舞如仙,照舊成塵土。隻有一個錦香囊,尚掛在玉環的胸骨前。高力士把錦香囊取出來,胡亂拿錦被包裹著殘骨,另行葬下,回京來把錦香囊呈予太上皇李隆基。太上皇就藏在懷裏袖中,終日不離。
◆憶昔嬌妃在紫宸
太上皇李隆基一回宮,肅宗皇帝就奉養他在興慶宮中,朝夕與張皇後來宮中定省。所有昔日天寶舊人,都撥入興慶宮中伺候太上皇。這座興慶宮原是太上皇做太子時候住的,如今垂老重回故地,心中那份滄桑無以言表。宮中三千粉黛,俱已凋零,太上皇這時忽然想起梅妃江采蘋,忙命高力士到翠華東閣去宣召,滿擬訴說相思苦,並慰問離亂。豈知東閣早已人去樓空,甚至連舊日的宮女也一個都不在了。
太上皇聽說後,不禁萬分傷心。想起梅妃的美麗婉約,梅妃的高潔秀逸,梅妃的才華與秉性,以及與她昔日兩地相思的滋味,就更覺得梅妃的可愛了。他疑梅妃是經兵火之後,流落在民間。肅宗皇帝就下詔在民間察訪梅妃,並許願說如有尋得梅妃送還京師者,當給官三秩,賞錢百萬。這樣的重賞,誰人不動心,於是民間頓時熱鬧起來,家家戶戶,搜尋的搜尋,傳說的傳說,哄動了多時,卻不見有梅妃的一點形跡。
太上皇這時轉而又因想念梅妃而時時悲泣。肅宗皇帝暗令丹青妙手,畫一幅梅妃小像,令高力士獻予上皇。太上皇看了歎道:“畫雖極似,可惜不活。”
以滿懷傷痛親題七絕一首於畫上道: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禦得天真。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李隆基《題梅妃畫真》
太上皇寫罷,不覺淚滴袍袖,他命匠人把像刻在石上,藏在東閣中。她二十年宮中生涯,他給了她十年專寵,十年冷落。如今寂寞林苑,隻剩他蒼老的一人,扶著枝幹,喃喃地念叨:“梅妃,梅妃……”
心中辛酸往事,今日又來到舊日梅亭。池荒猶在人已亡,想當日金屋梅閣兩相輝映,到如今蕭蕭索索愁腸千結。伊人驚鴻語猶響,殘霞枯梗添萬種淒涼。可歎梅亭宴纏綿意令人怎忘,到今朝隻落得對舊景遺恨茫茫。任西風吹不去淚盈盈。歎春去春來,春暖春寒,春雨春情,都憔悴一生情。幾番回眸,幾番相逢,幾番魂夢與君同。自是多情,自是薄情,自是雙雙一笑中。念采蘋此行,但如風如雨,如夢如醒,如醉如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