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相遇在巴魯安,劄蘭丁分三路前進,自己統率中堅部隊,他們行走在崎嶇的山道中,隻得下馬步行應戰,大破蒙古軍。入夜後,蒙古軍打算智取,虛張聲勢,做許多假人騎在馬上,對方不知是詐,信以為真,以為是敵人的援兵來到,因此軍心不穩。
雖然劄蘭丁仍打算力戰到底,可是他的左翼已先潰敗,劄蘭丁下令大吹號角,全力出擊,結果殲滅了半數蒙古軍,大獲全勝。巴魯安之戰對蒙古軍而言,是西征中唯一的敗績。可是劄蘭丁在勝利之後,過分驕狂,不能公平地犒賞手下,許多將領深感不滿,於是帶著部屬離他而去。
劄蘭丁隻得逃往印度,蒙古軍在後麵緊追不舍。劄蘭丁心急如焚,派出多名信使,前往各地召募新軍,可是蒙古軍早就扼守了所有的山隘通道,劄蘭丁隻好率領三萬人馬,從丘陵而下,進入印度河穀。
成吉思汗的軍隊蜂擁而來,劄蘭丁一心想越過德裏,和蘇丹結盟,可是戰況急轉直下,形勢吃緊,成吉思汗甚至不準士兵們停下來吃東西,揮兵全速追趕。劄蘭丁已陷絕境,他快馬加鞭,直奔大河,但是這段河水流湍急,隻好轉住另一段,並下令搗毀船隻,準備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破曉時分,蒙古軍趕到,他們己結集列隊在河旁,陣容森然。成吉思汗居中,令左右聽命,暫時按兵不動。劄蘭丁見情勢至此,隻得先發製人,揮師右翼,深入敵陣,劄蘭丁的精銳部隊盡出,對著中軍喊殺而去,希望擒賊擒王,拿下成吉思汗。不料他的座騎被蒙古軍的亂箭射中,他飛快地又躍上另一匹馬,奔馳而去。
蒙古的中軍受到劄蘭丁的猛烈攻擊,仍然全力抵抗。劄蘭丁不停地調動左翼的兵力,以補充中軍。成吉思汗令將領迂回攻擊敵軍已經實力空虛的左翼,這是蒙古軍一貫的戰法——迂回攻擊。蒙古軍突擊攀上了高山縱穀的懸崖絕壁,當晚,就突擊了劄蘭丁實力薄弱的側翼據點,瓦解了劄蘭丁側翼的力量。此時再度集結兵力,攻擊劄蘭丁的中堅部隊。
這全靠成吉思汗久經沙場培養出來的調度能力,使勇猛的敵軍頓時荒了手腳,自亂陣容。劄蘭丁眼看大勢已去,把重點放在成吉思汗的重騎兵團,試圖突圍而去。此時他的大軍已經潰敗,追隨他的隻剩下七百餘名衛士。
他逃到河邊時,身上隻剩下一弓一劍,英雄末路。他撫摸著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愛馬,躍入急流之中,向河對岸遊去。成吉思汗忽然從他的戰陣中抽馬而出,穿過雙方的陣勢,他站在大河邊,注視著洶湧浪花中奮力泅水的劄蘭丁,英雄惺惺相惜之意油然而生。蒙古軍本擬放箭殺他,卻被成吉思汗製止。直到劄蘭丁上岸後,蒙古軍才箭如雨下,射死了無數正在泅水的敵軍,一時河水都染成紅色,慘不忍睹!成吉思汗猶自喃喃說道:“真是將門虎子!”
第二天,他才下令軍隊渡河追擊,可是在德裏附近,已尋不見劄蘭丁的蹤影,蒙古軍隊對當地的氣候無法適應,以致人困馬乏,加上士兵水土不服,因此印度得以幸存,劄蘭丁也賴以脫險。
印度河之戰是花剌子模王國最後的抵抗。從此以後,自西藏到裏海,再無戰事。此次戰役無疑是西征中最富戲劇性的場麵。劄蘭丁誓死奮戰,集西亞所有居民期待於一身,不愧是英雄人物,他的傳奇在西亞也廣為流傳,為民眾津津樂道。
人生遺憾
公元1224年4月末,成吉思汗率領大軍由撒馬爾罕出發,回師蒙古。入秋時,大軍已越過了阿爾泰山,抵達到蒙古本土。沿著世界屋脊,進入他所開拓的駱駝大道。耶律楚材進言道:“終止屠殺,此其時矣。”當蒙古大軍離開最後一片敵人的廢墟時,成吉思汗下達了傳統的命令——處死所有的俘虜。
成吉思汗不禁歎息道:“擁有如此廣闊的領土,隻恨歲月不饒人,如今我已經是垂暮之年了!”
他詢問一位回教大儒說:“我這輩子的英雄霸業,雖足以睥睨一世,然而濫殺無辜,不知後人對我如何評價?”
這次西征花剌子模,遠至南俄,使蒙古王國的威名遠播,但是62歲的成吉思汗,在長達六年的遠征後已見老態。這期間又痛失了愛將哲別和木華黎,如喪左右手,使他已逐漸厭倦戰鬥,隻想狩獵過日,過和平寧靜的生活。但是,上天似乎不讓他閑著,木華黎一死,金人又不斷地起兵反抗,如果要攻打金,必須再一次征討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