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公元207年,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隆中,此後27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出將入相輔佐劉備、劉禪父子,開國建業。為興複漢室,成就霸業,他立法施度,選賢任能,務農殖穀,發展生產,聯吳抗魏,南征和夷,五伐中原,直到54歲病逝於伐魏前線五丈原,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是一位謙虛謹慎的政治家。“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在古代政治家中是十分寶貴的政治品格。諸葛亮身為丞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中,他深知自己如不謹慎,決策稍有失誤,勢必誤國誤民。他主張君主應實行“納言之政”,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多聞多見,聽取各方麵的意見,了解各方麵的情況,這就好像有了更多的眼睛、耳朵,才能看得廣,聽得全,使人避免失誤。

諸葛亮還是一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貪名利、為官清廉、注重品德修養的政治家。他一門三代,都是忠烈,可謂難得。

諸葛亮身居高位,對子女要求卻很嚴格。

諸葛亮起初沒有兒子,將他哥哥的次子諸葛喬過繼來作為長子。他北伐時,讓諸葛喬隨軍鍛煉,和其他將領的子弟一起,率士兵在山穀中押運軍需物資。做到與將士們“同甘苦,共榮辱”。諸葛亮自己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要求子侄也應如此。他給子侄寫信要求他們“誌當存高遠”,要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誌向,向先賢學習,排除私欲,注意意誌情操的培養,拋棄庸俗的東西,把自己鍛煉成有所作為的人。

諸葛亮很注意讀書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也要求子侄們注意讀書學習。他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意思是,一個有品德修養的人,應以心靜來修養自己,以儉樸培養美德。不清心寡欲就無法明確誌向,沒有心情寧靜就無法達到深遠的境地。學習必須心靜專一,才幹必須通過學習取得;不學習是無法增長才幹的,沒有明確的誌向是不能成就學業的。

諸葛亮對自己的兒子、侄子教育是成功的。諸葛亮後來又生了一個幼子叫諸葛瞻,在他的嚴格教育下,諸葛瞻成長很快,成年後當官,為官清正,忠於國家。諸葛亮去世後,在魏軍進攻蜀國時,他領兵抵抗,英勇戰死。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雖然隻有十幾歲,也隨軍作戰,聽說父親陣亡,歎口氣說:“我父子深受國恩,隻因沒能及早鏟除內奸,以致有現在的戰敗,而今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說完就騎上戰馬,衝入敵陣也戰死了。諸葛亮一門三代,都是忠烈。

蜀亡之後,諸葛亮的名聲反而更大,身價反而愈高。從晉代開始,曆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使他逐漸被神化。

曆代封建統治階級對諸葛亮的頌揚,自然有著他們本身的政治目的,但是,諸葛亮忠於信念、矢誌不移的精神,謙虛謹慎、克己奉公的節操,永遠值得後人追緬和學習。他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的謀略家形象,永遠活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