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英雄逝去,任人評說(1 / 1)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庚子(二十三日),魏王曹操在洛陽病逝,享年67歲。曹操在死之前留下遺令說:“天下還沒有安定,還不能遵從古製。葬禮完畢,便都脫去喪服。領兵駐守在外的將領,都不允許離開部隊。有司各守其職務。裝殮使用當前的服製,不要在棺中藏金銀財寶。”在夏侯尚、司馬懿等人護送下,曹操的靈柩被運抵鄴城,二月丁卯(二十一日),埋葬在他親自選定的鄴城西麵的山岡上,當時稱為“高陵”(後世以其地處鄴城西麵,大多稱它為“西陵”)。陵墓內除了曹操本人預先準備的四箱送終衣服,以及質樸無華的陶器外,並沒有金玉之類的陪葬品。整個陵墓“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一切布置都因陋就簡,也未曾建造紀念性的建築物,所有的後事都是嚴格遵從曹操生前的遺願來操辦的。曹操破除厚葬陋習的境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曹操是一個政治家,他是三國曆史上不能不提及的政治人物,為北方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曹操是一個軍事家,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操展現了自己傑出的軍事謀略和軍事素養。曹操還撰著了大量的兵法著作。現今保存最完整的著作是曹操的《<;孫子兵法>;注》。

除此之外,曹操還是一個文學家,曹操在建安文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建安文學的領軍人物。他的很多詩歌我們都耳熟能詳,如《觀滄海》《短歌行》《長歌行》等。

總之,英雄人物已經逝去,是非功過任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