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高雅、學涉中西、才情俱佳,無論從哪個方麵看,佟昕桐,這個“80後”海歸,都令長輩們“怎麼看怎麼喜愛”,卻也讓同齡人尤其是女同胞們豔羨、甚至嫉妒——為什麼上天如此垂青於她?讓她集年輕、美貌、富有、聰慧、才華於一身;
更令人稱奇的是,家境殷實的她,不像時下某些富家女那樣,選擇相夫教子、樂於享受的生活方式,家大業大,卻上善若水、慈惠雙修,積極投身NGO工作,熱衷公益事業,引領團隊以自己的光和熱溫暖一顆顆缺少溫暖的心。經典、時尚,柔美、獨立,隨和、堅毅,這些看似矛盾的品性與素養,在她的身上卻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完美統一和體現;
尤其為人稱道的是,這位流淌著“紅色”基因的“80後”海歸,以傳承紅色精神為己任,用先輩們熱血鑄就的紅色火炬作為自己航行的明燈,在追尋傳統文化中充實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這種特立獨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與當下有些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小我的“80後”相比,著實令人眼前一亮,並心生感佩。
“80後”海歸/《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碧波滾滾的南海,我愛你白雪飄飄的北國,我愛你中國,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我的母親,我的祖國……”撥打佟昕桐的手機,耳邊會傳來明亮高亢、悠揚起伏的《我愛你,中國》。作為電影《海外赤子》的主題曲,這首歌
曾在20世紀80年代風靡中國大陸,它反映了海外兒女心係祖國、對祖國滿腔熾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談及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紅歌”作為自己的手機彩鈴,佟昕桐說:“我喜歡能反映社會主旋律、表達時代氣息的,積極向上的那種精神之作。”在了解到這位“80後”海歸的的成長曆程後,你一定會因她的人格魅力而心生敬意,並對以她為代表的“新一代海歸”產生新的認識。
1998年,佟昕桐帶著對知識的渴望、探索世界的衝動和對未來的憧憬,隻身遠赴英倫,開始了她的異國求學之路。那一年,她剛16歲。在一般人觀念裏,這個年齡段的中國孩子出國學習,很多出自非富即貴的家庭,大多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可自幼獨立好強、堅毅聰敏的佟昕桐卻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證偽了這個論斷。在留學8年時間裏,她以堅韌的意誌不斷充實、曆練著自己。
佟昕桐的高中學業是在英國巴斯一所非常著名的教會學校完成的。在這裏,英國傳統文化中的克製、律己、約束感、敬畏感,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在耳濡目染中浸入她的血液,成為她的行為指南。與此同時,學校經常組織開展的各類公益活動,也為她日後投身NGO工作,熱衷慈善事業,追求社會共同進步打下了堅實的思想與實踐基礎。
在巴斯完成高中學業後,佟昕桐前往英國最南部的海港城市布萊頓修習大學課程。在布萊頓大學,她發奮讀書,第一年就獲得了全額獎學金,這其中的辛苦隻有她自己知道,隻有星星和月亮可以見證。
天生個性好強的她,為了在功課上不落後於英國同學,每次都是提前作好功課預習,每次考試,總能名列前茅。年輕的她,孜孜不倦地努力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好成績,為將來找一份好工作打下知識與理論基礎,而是站在“國家榮譽”的高度,選擇辛勤耕耘。她說:“每當教授表揚,同學敬佩的時候,會說這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是如何如何的優秀,所以,我代表的不僅僅是我自己,而是我偉大的祖國!也正是因為如此,我不允許自己有半點差錯。”
當她通過辛勤努力獲得高額英鎊獎學金時,她卻沒有花費在自己身上,而是毅然捐贈給了學校的基金會,作為救助孤寡老人的專項基金款。佟昕桐說:“無論在哪個國家,什麼樣的社會,老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更是不應該被社會所遺忘的。當英國人豎起大拇指表示敬佩時,所感謝的不隻是我個人,而是一名中國人,當時我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豪和滿足。”在她看來,社會價值才是一個人自身價值的最高形式的體現。沒有什麼能比熱愛祖國,為國爭光來得更為自豪和榮耀了!
與此同時,她還利用一切機會進行社會調查,觸角涉及到英國社會的多個領域與階層。大學三年級時,佟昕桐脫穎而出被選中到當地敬老院進行心理疏導與日常服務。按當地慣例,英國敬老院一般都挑選歐洲本土的學生到院內見習,海外學生若非非常優秀,一般是難有此機會的。佟昕桐的入選,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亞洲人的驕傲。
她還榮幸地進入蘇格蘭皇家銀行及英國下議院等知名金融機構和政府重要部門實習。在英國,相較上議院而言,下議院更具影響力,對立法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佟昕桐憑借自己的努力與造化,得以在倫敦西敏宮,也就是下議院召開會議的地方實習。當然,實習隻是一個機會,至於能學到什麼,完全靠個人悟性。對佟昕桐來說,它的意義決不僅在於賺取英鎊補貼,更多的則是對英國文化、曆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入了解,這些無疑都是她實現自己日後“中國夢”的他山之石。
2005年,佟昕桐以全優成績獲得社會關係學、政治經濟學雙碩士學位。此時的她,再也按捺不住回國的渴望,毅然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多家知名跨國財團的聘請,踏上了歸國之路。與她同齡的一些年輕留學生,卻因為異國他鄉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選擇了留下。對此,佟昕桐自有想法與堅持。她說:“我雖然沒有經曆過那些艱苦奮鬥的革命歲月,但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我們這代人身上應承擔起時代所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雖然不能像祖父輩們那樣經曆槍林彈雨、拚殺戰場,但是我同樣可以通過在國外學習的先進技術理念來貢獻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力量,去建設祖國,報效國家。”
了解佟昕桐的人都會說:她的外表看起來很現代,畢竟是受過西洋教育的人,在接觸各種新鮮事物的時候,她的領悟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特別強,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她的內心和骨子裏卻很傳統,是個豪爽熱情、善良真誠、重情重義的姑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在她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
投身NGO/頂“雷”冒險終不悔
回國後,是在政府部門從基層做起,還是在家族企業中擔任高管?佟昕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同時她還積極投身NGO,從事公益性事業,誌願者成為她的另一個身份。
“NGO”素有政府“減壓閥”和“穩定器”之稱。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人口、貧困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NGO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成長,致力於解決僅僅依靠政府和市場兩級還無法解決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社會新的一級,NGO既不是政府,不靠權力驅動;也不是經濟體,不靠經濟利益驅動,其原動力是誌願精神。
佟昕桐積極投身NGO事業這個選擇並不出乎家人意料。因父母都忙於工作,佟昕桐是被太姥帶大的,很小的時候,她就能體會到老人家帶她的辛苦,想要盡她所能回報太姥。五六歲時,有一次,她想要給太姥一個驚喜,於是用自己積攢下來的零用錢主動給太姥買罐頭,還自告奮勇地試圖幫太姥開罐頭瓶,卻不小心劃傷了手,血流了滿地。至今還在的疤痕,宛若她當年一片孝心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