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假若我們稍微有一點智慧),
行於大道(就會知道行於大道的人),
唯施是畏(最畏懼的就是走上邪道)。
大道甚夷(大道是那樣的平坦),
而民好徑(而人們卻偏行邪經)。
朝甚除(朝政腐敗已極),
田甚蕪(農田十分荒蕪),
倉甚虛(倉庫非常空虛)。
服文彩(還穿著錦衣華服),
帶利劍(腰佩鋒利的寶劍),
厭飲食(厭煩過飽的飲食),
財貨有餘(貪得過多的錢財貨物),
是謂盜誇(這就是大強盜做法)。
非道也(多麼無道啊)。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於建立德性的人堅毅不拔),
善抱者不脫(善於抱持大道的人永不鬆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這是子孫得以祭祀不絕的榜樣)。
修之身(用這樣的榜樣來修身),
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會返樸歸真);
修之家(用這樣的榜樣來齊家),
其德乃餘(這個家庭的德行就會充實有餘);
修之鄉(用這樣的榜樣來建鄉),
其德乃長(這個鄉的德行就會傳頌久長);
修之國(用這樣的榜樣來治國),
其德乃豐(這個國家的德行就會豐富盈滿);
修之天下(用這樣的榜樣來平天下),
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會像陽光那樣普照萬物)。
故以身觀身(所以從一個人的身上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
以家觀家(以一個家庭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家庭的情形),
以鄉觀鄉(以一個鄉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鄉的情形),
以國觀國(以一個國家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國家的情形),
以天下觀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觀察天下的情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憑什麼知道天下必然的結果啊)?
以此(就是以此推斷的)。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
比於赤子(意境猶如嬰兒)。
毒蟲不螯(毒蟲不會螯他),
猛獸不據(猛獸不會撲他),
攫鳥不搏(禽鳥不會抓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緊拳頭),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卻能*******精之至(這是精氣充足所至)。
終日號而不嗄(終日號哭但不會造成嗓音沙啞),
和之至(這是和氣充足所至)。
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稱其永恒),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則是聖明),
益生曰祥(用和氣益生可以說萬事吉祥),
心使氣曰強(有心硬要達到目的可以說是逞強)。
物壯則老(萬物強行壯大必然加速衰老),
謂之不道(可以說這不是大道自然規律),
不道早已(不合規律的事不能長久)。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心靈深處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
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
塞其悅(堵塞其感官之竅),
閉其門(關閉其欲望之門),
挫其銳(不露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順和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是謂玄同(這就是與道大同的玄妙)。
故不可得而親(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親愛),
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疏遠);
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利益),
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危害);
不可得而貴(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敬重),
不可得而賤(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排斥)。
故為天下貴(所以這樣的人是天下的貴人)。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國家),
以奇用兵(以出奇製勝的方法用兵打仗),
以無事取天下(以自然無為的意境贏得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應該這樣做呢)?
以此(是根據以下推斷的):
天下多忌諱(天下禁令越多),
而民彌貧(民眾就會越窮);
民多利器(民眾多有利器),
國家滋昏(國家治安昏亂);
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虛),
奇物滋起(怪物就會滋起);
法令滋彰(頻頻頒布法令),
盜賊多有(盜賊多有產生)。
故聖人雲(因此聖人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們清靜民心自然純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們無事民心自然富裕);
我無欲而民自樸(我們無欲民心自然厚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執政者的政策寬厚),
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貴和睦);
其政察察(執政者的政策苛刻),
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
禍兮福所倚(災禍中倚藏著福祉);
福兮禍所伏(福祉中伏藏著災禍)。
孰知其極(誰能徹底明白端倪)?
其無正(沒有標準參考)。
正複為奇(正直為何變的詭詐)?
善複為惡(善良為何變的惡毒)?
人之迷(人們為此感到迷惑),
其日固久(時間已經久遠了)。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
廉而不劌(銳利而不傷人),
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天一樣),
莫若嗇(莫過於知道什麼叫珍惜)。
夫惟嗇(你惟有知道什麼叫珍惜),
是謂早複(才能早日順從自然之道)。
早複(早日順從自然之道),
謂之重積德(才能不斷積累道德)。
重積德(不斷積累道德),
則無不克(則戰無不克);
無不克(戰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則沒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極限);
莫知其極(沒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極限),
可以有國(就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
有國之母(有了治理國家的雄厚基礎),
可以長久(就可以長久保持安定的局麵)。
是謂深根固蒂(這就是那根深蒂固),
長生久視之道(生機蓬勃長久不息的大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像烹飪鮮美的小魚)。
以道蒞天下(以這個道理治理天下),
其鬼不神(鬼怪就不靈驗了)。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顯靈了),
其神不傷人(而是顯靈也傷害不了人)。
非其神不傷人(不但鬼怪傷害不了人),
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亦不去傷害人民)。
夫兩不相傷(雙方和睦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所以德性相融歸入本源)。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大國要象江河下遊一樣使百川交彙)。
天下之牝(天下萬物的雌性),
天下之交(能贏得天下萬物雄性願與之交合),
牝常以靜勝牡(是因為雌性常以恬靜贏得雄性的歡心),
以靜為下(以恬靜作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
故大國以下小國(所以大國以隨和謙下的意識對待小國),
則取小國(則必然取得小國的歡心與信賴);
小國以下大國(小國以隨和謙下的意識對待大國),
則取大國(則必然取得大國的歡心與信賴)。
故或下以取(所以或是以隨和謙下的意識贏得信賴),
或下而取(或是以隨和謙下的意識而換得信賴)。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大國不要過分想兼並小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小國不要過分想奉承大國)。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如果兩者要想各得其所),
大者宜為下(大國統治者更應該謙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把道作為宗教信仰者),
萬物之奧(認為萬物之奧妙都隱藏在道中)。
善人之寶(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寶),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們的保護神)。
美言可以市尊(真善美的言辭可以獲得許多人的尊敬),
美行可以加人(真善美的行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加)。
人之不善(人如果產生了不善的思想),
何棄之有(用什麼方法可以放棄邪念)?
故立天子(因此就創立了一個上帝),
置三公(又為上帝設置了三位助手)。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有人雖然有寶玉以及先進的馬車),
不如坐進此道(但他還是願意相信這樣的信仰)。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古人為何要創建這樣的信仰呢)?
不曰以求得(不是傳說“有求必應”),
有罪以免邪(“有罪也可以免除”嗎)?
故為天下貴(所以這種道就成了天下珍貴的信仰)。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以自然無為為有為),
事無事(以平安無事為大事),
味無味(以恬淡無味為佳味)。
大小多少(無論大事小事還是多得少得),
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積極心態)。
圖難於其易(欲想突破困難必須從容易處下手),
為大於其細(為了成就大事必須做好細微之處)。
天下難事(天下難事),
必作於易(必是從容易開始);
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於細(必是從細小開始)。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終不為大(始終不認為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業)。
夫輕諾必寡信(輕易承諾必然少有信譽),
多易必多難(易事累積必然難事成堆)。
是以聖人猶難之(因此聖人警惕難事出現),
故終無難矣(所以始終不會出現困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局麵安定容易維持),
其未兆易謀(事變還未有跡象則容易圖謀),
其脆易泮(事情脆弱之時容易消解),
其微易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
為之於未有(有所作為來源於空白的領域),
治之於未亂(治國安邦開始於未動亂之前)。
合抱之木(合抱之粗的樹木),
生於毫末(生成於稚嫩細弱的小苗);
九層之台(九層之高的樓台),
起於累土(起建於一籃一筐的累土);
千裏之行(千裏之外的行程),
始於足下(開始於腳踏實地的起步)。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敗),
執者失之(執迷不悟者必失)。
是以聖人(因此聖明之人),
無為故無敗(不去為所欲為所以不會失敗),
無執故無失(不會執迷不悟所以無失方向)。
民之從事(有些民眾做事),
常於幾成而敗之(常常是幾近成功但卻功敗垂成)。
慎終如始(始終謹慎如一),
則無敗事(則無失敗之事)。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欲不欲(追求眾人不願意追求的境界),
不貴難得之貨(不會看重眾人認為難得之貨);
學不學(學眾人不願意學習的冷門),
複眾人之所過(來彌補眾人所遺漏的過失)。
以輔萬物之自然(這樣做是為了萬物自然的規律),
而不敢為(而自己不敢妄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代善於應用大道規律的統治者),
非以明民(不是用巧智詭詐的小聰明來治理民眾),
將以愚之(而是用敦厚樸實的大智慧來感化民眾)。
民之難治(民眾之所以不服管教難以治理),
以其智多(是因為他們看穿了巧智詭詐)。
故以智治國(所以采用巧智詭詐來治國安邦),
國之賊(無異於國賊);
不以智治國(不以巧智詭詐的方法來治國安邦),
國之福(是國家的福音)。
知此兩者(知此兩種治國安邦之道的統治者),
亦楷式(也應該知道哪種方式是樣板),
常知楷式(經常感知這種楷式給民眾的好處),
是謂玄德(可以說是掌握了大道深奧的德性)。
玄德深矣遠矣(大道深奧的德性無比深遠啊)!
與物反矣(它可以與萬物一道返樸歸真),
然後乃至大順(最後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順的局麵)。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江海所以能成為天下川穀的統治者),
以其善下之(是它善於居下的品質決定的),
故能為百穀王(所以它能夠成為天下的川穀之王)。
是以欲上民(因此要想成為民眾的統帥者),
必以言下之(必先以謙下的言辭贏得信賴);
欲先民(欲走在民眾的前麵),
必以身後之(必須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後)。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處上而民不重(處於民眾之上而民並不增加負擔),
處前而民不害(處於民眾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所以天下百姓樂於擁戴而不厭煩),
以其不爭(正是因為聖人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天下自然沒有人能與他競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天下都傳說我們得道之人神通廣大),
似不肖(對這種似是而非的傳說不敢接受)。
夫唯大(我們惟恐人們誇大事實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故似不肖(所以對這種傳說應該持有不敢接受的態度)。
若肖久矣(倘若縱容人們似是而非的傳說時間久了),
其細也夫(我們自然也會變為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我們有三件寶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
一曰慈(第一件說的是慈愛),
二曰儉(第二件說的是儉樸),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三件說的是不敢貪天功為己有)。
慈故能勇(有慈愛之心才能激發勇敢的鬥誌);
儉故能廣(有儉樸行為才能產生廣泛的美德);
不敢為天下先(有不敢貪天功為己有的思想境界),
故能成器長(才能成為民眾真正器重的道長)。
今舍慈且勇(當今世人舍棄慈愛去空談勇敢),
舍儉且廣(舍棄儉樸去空談廣德),
舍後且先(舍棄求實的美德去接受沽名釣譽的讚許),
死矣(這是沒有出路的)。
夫慈以戰則勝(以慈愛之心用以征戰則必勝),
以守則固(守禦陣地則固若金湯)。
天將救之(天將救護誰),
以慈衛之(必是以慈愛來衛護他)。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為領導者不須高大威武);
善戰者不怒(善於作戰者不會輕易動怒);
善勝敵者不與(善勝敵人者知道避敵鋒芒);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用人才者態度平和謙下)。
是謂不爭之德(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之美德),
是謂用人之力(這就是所謂的用人之智慧),
是謂配天(這就是所謂的順配於天道),
古之極(它是自古以來最高的境界)。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用兵打仗有這樣的說法):
吾不敢為主(我不敢輕易成為主動進攻的一方),
而為客(而寧可成為被迫反擊的一方)。
不敢進寸(不敢輕易向對方的陣地推進一寸),
而退尺(而寧可將自己熟悉的陣地讓出一尺)。
是謂行無行(什麼是所謂的行動無蹤跡):
攘無臂(要進擊卻不顯露臂膀),
執無兵(要殺敵卻不顯露兵器),
扔無敵(要製服對方卻象什麼敵人也沒有)。
禍莫大於輕敵(災禍的到來莫過於輕視敵人),
輕敵幾喪吾寶(輕視敵人幾乎喪失我的鬥誌)。
故抗兵相加(所以兩軍對峙實力相當時),
哀者勝(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甚易行(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天下莫能知(但天下人未必知道我在說什麼),
莫能行(更不知道我在做什麼)。
言有宗(我的言論是有源頭的),
事有君(我說的事也會得到驗證的)。
夫唯無知(但現在沒有人能證明我的道理),
是以不我知(所以才不知道我們的深淺)。
知我者希(知道我們深淺的人是非常少的),
則我者貴(像我們這樣的得道之人則是難得可貴)。
是以聖人(所以真正的聖人),
被褐懷玉(外表淳樸而內心如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知道自己的盲點在那裏),
上(最聰明);
不知知(不知自己的盲點在那裏),
病(這樣就有缺點)。
夫唯病病(正因為把盲點當作缺點),
是以不病(才可以說他沒有缺點)。
聖人不病(聖明之人沒有缺點),
以其病病(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盲點在那裏),
是以不病(所以說他們沒有缺點)。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人民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脅),
則大威至(那麼統治者的危機就會來臨)。
無狹其所居(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間),
無厭其所生(不要攪亂人民正常的生活)。
夫唯不厭(惟有不引發人民厭惡),
是以不厭(人民自然不會厭惡你)。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自知不自見(自知自明卻不自以為高瞻遠矚),
自愛不自貴(自愛自尊卻不自以為貴人一等)。
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違反天道的人則會招來殺身之禍),
勇於不敢則活(勇於順從自然的人則會活的瀟灑自如)。
此兩者(這兩種不同的勇敢),
或利或害(一個有利一個有害)。
天之所惡(天也有它所厭惡的),
孰知其故(誰也不知這是什麼緣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就是聖人也很難說明到底是什麼原因)。
天之道(天道的規律):
不爭而善勝(不與萬物相爭而善勝萬物),
不言而善應(不與萬物言語而善應萬物),
不召而自來(不召萬物而來而萬物自來),
單然而善謀(它寬緩自然但卻善於籌劃)。
天網恢恢(天道就象一張巨大的網),
疏而不失(雖然疏鬆但卻不失一切)。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人民不怕死),
奈何以死懼之(怎麼還能以死亡來恐嚇他們呢)?
若使民常畏死(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
而為奇者(就應該對那些為非作歹者),
吾得執而誅之(我把他們抓起來按照刑律殺頭),
孰敢(看誰還敢為非作歹)?
常有司殺者殺(按正常程序應該由司殺者執行死刑),
夫代司殺者殺(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殺者執行死刑),
是謂代大匠斫(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夫代大匠斫者(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希有不傷手矣(則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雙手弄傷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民眾之所以饑餓),
以其上食稅之多(是因為統治者的稅賦過多),
是以饑(因此民眾才饑餓)。
民之難治(民眾之所以難以治理),
以其上之有為(是因為統治者的妄為),
是以難治(因此民眾才難以治理)。
民之輕死(民眾之所以輕視死亡),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因為統治者的生活奢侈),
是以輕死(因此民眾才輕視死亡)。
夫唯無以生為者(隻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
是賢於貴生(才比過於看重自己生命的人賢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人體在生都是柔軟的),
其死也堅強(死了就會僵硬)。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萬物草木在活著時也都是柔弱脆嫩的),
其死也枯槁(當它們死了就幹硬枯萎)。
故堅強者死之徒(因此堅強是屬於死亡的一類),
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屬於活著一類)。
是以兵強則不勝(所以自視兵強而發動戰爭則不可能贏得勝利),
木強則折(樹木強硬則必然因為枯萎而被折斷)。
強大處下(強大的總是處於下降地位),
柔弱處上(柔弱的才是處於上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