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薦言:怎一個“俠”字了得
戴達
範錫林使“雙槍”。一支槍是童話,另一支槍是少年武俠小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童話,少年武俠小說是少年童話,所以說,雖然說範錫林使“雙槍”,其源蓋出於幻想文學,都屬於童話一類。
眾所周知,在華人文學圈內,成人武俠小說之翹楚,應屬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四人風味迥異,梁羽生厚重,金庸博大,古龍奇幻,溫瑞安空靈。
中國兒童文學界,少年武俠小說寫得最好的,北有葛冰,南則屬範錫林了。葛冰的少年武俠小說詭異、奇崛;範錫林的少年武俠小說瀟灑、秀美。
但,縱覽範錫林的兒童文學作品,怎一個“俠”字了得!
無論是童話還是少年武俠小說,範錫林都是承襲了一個衣缽:陰柔之美。
從文學創作發生學角度而言,故鄉的情緒記憶、童年的生活印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兩者的合力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的操作流程兩兩對應,形成同構對應的關係。
範錫林生於江蘇無錫。無錫,那個乾隆六下江南、竟七次漫遊惠山寺的寄暢園的無錫;無錫,有著被唐代茶聖陸羽評定、蘇軾稱為“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並且被瞎子阿炳用二胡拉出《二泉映月》的“人間第二泉”的無錫。範錫林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就是在這空氣裏也濡染著江南水色、風光與文化因子的江南古城無錫度過的。他家在一條叫光複路的老街上,家的對麵是一條幽深的巷子,名叫太平巷,巷裏有迷宮般的小小巷。他18歲那年即去江南水鄉靖江插隊,生命的根也插在了那一片草長鶯飛的土地裏了。
杏花、春雨、江南,小巷、樓台、舟稽:它們是範錫林作品中的主幹意象。那人、那情、那物,盡染‘舊出江花紅勝火”的色調,流淌“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情韻。
“細看造物初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蘇軾)江南的富庶從來沒有改寫中國的曆史,她卻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更加令人驚歎的繁華。範錫林的包括其少年武俠小說在內的我統稱之為童話的所有作品,被江南雨打濕,是江南纖細的繁華的影子,影子上演繹的是江南獨有的風土人情。看範錫林單個的作品,窺見的是細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的一角,倘若將他幾百萬字的童話連接起來,是一幅用少年稚拙的筆畫出的江南的“清明上河圖”,濕轆轆的,擰得出江南雨來,也擰得出江南味來。
這雨,是有顏色的,青青的。
這味,有文化味,江南文化味。
雨和味,跳動著一顆天真未泯的童心。
範錫林寫作的審美追求挺趕時尚的,他的作品,深受少年讀者喜愛。但範錫林骨子裏是一個傳統的人,這從他至今仍不用電腦寫作而握筆在紙上耕耘這一細節可得印證。
範錫林是站在傳統的巨人肩上的再攀登。
他的頭上是風。
風上是燦爛的星群。
範錫林對自己的創作有清醒的認識:“一篇作品僅僅好看是不夠的,還應該講究內涵、意境、情感、語言文字等等。所以,我還得繼續努力。”
假以時日,範錫林會摘落天上的星星,奉獻給天下的孩子們一個燦爛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