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賦閑四年的陸遊,任為夔州通判陸遊,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陸遊攜家眷由山陰逆流而上,采擷沿路風土民情,作《入蜀記》。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撫川、陝,駐軍南鄭,召陸遊為幹辦公事,陸遊得書甚為欣喜,隻身前往南鄭,與張季長、閻蒼舒、範西叔、高子長等十餘人同在南鄭幕府任職。
王炎委托陸遊草擬驅逐金人、收複中原的戰略計劃,陸遊作《平戎策》,提出“收複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
陸遊到王炎的軍幕後,常到駱穀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並到大散關巡邏。
宦途中,陸遊感覺最暢快的時光大約是在蜀地度過。四十八歲的時候,陸遊受四川宣撫使的王炎的邀請,到南鄭(今陝西南鄭)任職。在王炎的幕下,他擔任檢法官一職。當時的戰事緊急。南鄭屬於前線,陸遊身著戎裝,意氣風發,督促練兵,親赴戰場。在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曾與金兵遭遇激戰。“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和《書憤》中的“鐵馬秋風大散關”,說的就是這段意氣風發的軍旅生涯。
這段往事在他的心中留下經久不滅的痕跡。為了收複故土,他殫精竭慮,為王炎出謀劃策,但是這一切,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後來王炎被召回朝廷,陸遊在南鄭也呆不下去了。他滿心的希望化成了泡影,他心傷不已。離開南鄭,途徑劍門作了一首詩《劍門道中遇微雨》說“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來,細雨騎驢入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