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羋月: 彪悍的人生 絕豔的身姿(1 / 3)

楚國霸星現,天下變。秦宮佳人,命舛多罹難。芳華盡,浮生短,秦城風雨依舊。梅花落,初識別少年騎竹馬,再見已是白頭翁。

盡管嫡公主有意讓羋月去侍奉秦王,但她依舊堅守著處女的貞潔,以對得起自己的愛。他夜夜聽她傾述她與公子歇的情感故事,聽那些情到深處與柔情萬種。最終,羋月無話可說了。但他聽的興致正濃,催她講,就像“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那般,弄得羋月意亂情迷,故事還沒說到一千零一夜,便將自己說進了秦王的懷中。“淑女一夜成佳婦”,從此,她的處女之身永別了對公子歇的日思夜想,在秦王心滿意足的愜笑裏,令“羋八子”成了自己一生的名姓。

世上清愁千萬斛,怎無一點上眉端。狐媚情迷真君子,美色折磨狂少年。三逃三避不見老,一朝緣分拴兩人。山中就有癡情樹,纏纏繞繞死相隨。由來緣分前生定,何必楚楚苦用心。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要用何等樣的深情,才能說出:“美人角色乃妖物,偏偏就有癡妖人。”

楚國公主:我生之初風雨路

我想,我和大家一樣,在電視劇《羋月傳》之前,更熟悉的是秦始皇,而不是他的高祖母“羋八子”秦宣太後。但其實,她的名字並不叫“羋八子”。秦國後宮分八級: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羋月作為秦始皇的高祖父秦惠文王一個低階妃子,得了“八子”這個位次比較低的封號。一直到秦惠文王死前,她的封號總是“八子”,所以後世也稱她為“羋八子”。

憑個人感覺,我曾經將羋八子納入過類似女皇武則天或慈禧太後那樣的女性行列,同樣是為達目的不計手段,同樣是命運坎坷又懷有野心,一生都活躍在前殿後宮,一生都在施展政治抱負。是的,被後人稱為女政治家的傳奇女人,哪一個都不是凡俗之輩。但羋月又明顯是和那二位不一樣。她自幼孤力,感情總被稀釋。習慣了站在塵外看風景,目光尖刻。

在人生之初,連羋月就走上了一條風雨之路。一步一步,連她自己都搞不清楚,怎麼就成了秦王的“八子”,又如何被推上了大秦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蒼涼入骨,又是經幾多的雨雪風霜?她隻好拚命地淡然。然而,她的世界注定是絢麗多彩的。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命運,羋月寧願相信,是她父王身後的朝野,施予了她蓬勃生長的沃土,是她曾在楚宮的曆練,還有後來秦王的引導,才讓她逐漸修煉成了百毒不侵的女王。

在《史記?秦本紀第五》以及《史記?穰侯列傳》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後。雖然這個還沒出世就被定論為霸星的女娃,在她荼毒青春的那段歲月裏,我還看不出來源於她的任何手段和霸氣,但是後來,羋八子終於展現出了野心和豪氣。原來,人間所有的得失,所有的聚散,恍若夢幻。她不過,是一個把萬花筒捅破了的人,漫天紙屑,映襯出她的絕色芳華。

當年,羋月的出世,昭示著幾十年後的那個家國天下。時光是那麼靜,靜得仿佛凝固,不見光影,不見前塵來世。夜晚是那麼黑,黑得仿佛停滯,不見溫暖,不見紅塵的風韻。這個曾經被順水而下的嬰孩兒,最不應該在當初那個陰霾漫天的時刻恍惚而來。可是,她確實就那樣降生了,生在這樣黑而又靜的時光裏,她的腳已踏進忘川河水,逆流而上,在低低的呢喃,乞求奔赴接近安息途中的一場盛宴。她於人生最初,在楚宮,一個皇族所繁衍下的那個女娃,隻是小女子羋月,而絕非穩坐於宏大秦宮裏指揮若定的那個“羋八子”。作為中國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太後”這一稱謂就是始於她。最厲害的是,秦宣太後以秦王外藩姬妾的身份,統治秦國四十餘年,雖然最後被兒子奪回了權力,但威風猶在,照樣在王宮裏豢養男寵,臨了還想把心愛的男寵帶去陰間殉葬,兒子不敢說一個“不”字,大臣們也隻敢以委婉的路數勸解。這位太後行事之不羈、手段之高明,可謂獨步古今,史籍中所載的種種有關她的史跡,更令人瞠目結舌。她的一生充滿戲劇性,比武則天、慈禧活得更精彩痛快,可謂是婦女性解放的先鋒。

早在向氏椒室待孕的時候,楚王商就因此而產生了巨大的恐懼和不安。人到中年的楚王商,雖然後宮嬪妃甚多,但是無時不在的孤獨感,時常叫他心生悲苦,嫡子太子槐自幼就讓他寵愛不起來,更別說其他子嗣了。向氏的突然懷孕,讓楚王商再燃希望,他盼望向氏能生下個小王子。

楚王宮中,他的女人們在鬥在爭。受委屈的,受打擊的,在泣哭,淒絕的聲音劃破了長空,死亡的氣息開始糜爛。後宮之主如果選擇去對付一個嬰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娘胎裏痛下殺手。所以,楚王後開始了天衣無縫的密謀,她選中了女醫摯來做這把刀。後宮這個是非之地,自然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心機,如秋後的荷塘,枯枝殘葉一片,卻也有鮮紅的蓮,當月起,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光與影和著共同的旋律,劃出一道道凝碧的波痕。當向氏遭人三番五次施予狠手,卻好在有莒姬異常警惕,一方麵將向氏照顧得無微不至,另一方麵也做好了迎接嬰孩出生的準備,美好的人性在汙爛中開出美麗的花。

西樓冷月,夜半清音,良辰美景,回眸處,已不再有美影懸浮。結果是讓人遺憾的,向氏產下的是一個公主,卻不是公子。這個結果,令前朝後宮那些所有心懷希望和所有心生邪念的人們,倍感出乎意料。隨即,“霸星降世”的預言,硬生生將羋月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淒風苦雨籠罩的楚王後宮,黑暗中又有人在吟唱,簫聲如魔音貫耳,伴以泣不成聲。對於公主羋月的出生,最失所望的有兩個人,先是楚王商,再是莒姬。就在楚王商憤怒地要斬殺欺君罔上的唐昧之時。不懷好意的楚王後卻欣喜若狂,她一心認為是女醫摯的神秘巫術顯靈,才偷換了向氏腹中孩子的性別。而這個庶出的小公主,繈褓之中,就遭到了不可置換的辱沒。而對於向氏,傷痛如毒液吞噬著五髒六腑,回眸處,未來得及驚詫,已是驚心動魄。

不想,幾年後,楚王商竟然對小女兒羋月另眼相看。而這並不奇怪,小羋月在母親向氏,還有莒姬的精心養育之下,得以茁壯成長,成為楚宮裏出類拔萃的公主。千嬌百媚,空靈流轉,在此生的最美時光,演繹了一場風華絕代的流年盛況。楚王商,這個文武雙全的英明君主,終是在羋月出生後,以唐昧的“霸星”之說,重新點燃了新的希望。在這個風華絕代的乖巧公主身上,他甚至越來越覺得那個預言的奇妙,雖然他膝下子嗣無數,但是能夠讓他動了栽培之心的,隻有羋月這一個。然而,她終究是要離開父王,隨風雨而去的。楚王宮殿,無爾何歡。

羋月的世界終將被羋月的故事淹沒,而時光卻早讓楚王宮煙飛灰散。當年,有眼無珠的愚臣唐昧,讓楚王商險些成了昏君。然而,楚王商終究不是那樣的人,在屈原的勸諫之下,他毅然放棄了對羋月、羋戎姐弟的偏愛,還是將王位傳給了太子槐。讓人不敢想象的是,如果楚王商果真給了羋月輔政的機會,曆史又將會如何改寫那個浩然正氣的楚威王。

羋月在離開楚王宮時,誰人知,她的內心到底是多麼的不舍與不甘,也許,她終究還是走得寂寞了些。羋月,這個注定要成為傳奇的楚國公主,到底還是影響到了父親的王者之心,讓楚王商在兒女私情麵前,明智地選擇了江山社稷,成為天下子民心中的一代明君。任憑,時光在匆匆地流淌,容顏在漸漸地衰老,靈魂也在慢慢地湮滅,但,楚王商保住了英名。

羋八子:美人既醉,朱顏酡些

羋月給我的感覺總是“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嬉光眇視,目曾波些。觀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長發曼鬋,豔陸離些”(屈原《招魂》)。羋月生了三位王子,可想而知,她還是很得惠文王的寵愛,除了她人格方麵必有可愛之處,羋月必定是姿色也頗為不錯,可是惠文王在世時,羋月卻始終位居人下。這裏麵肯定有原因。秦朝的後妃製度一共八級,分別是“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秦楚之間聯姻甚多,推測她應該不是獻女就是媵女的身份,而非聯姻時的主要婚姻對象。“媵”的範圍很廣,從廣義上來說,所有的陪嫁人員都可以稱之為“媵”,如媵侍、媵從等。狹義上來說,就是新娘的“備份”。當時的婚姻並不隻是男女雙方的事,往小了說是兩個家族的聯姻,往大了說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聯盟,所謂“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所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聯姻互嫁王室女子,男方娶進門的可能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群女人,這些女人是新娘的姐妹、堂姐妹,以及同宗甚至同姓的女子。身份最高的那位貴女不一定就能夠生出兒子來,但是隻要她的媵女中有人生下兒子,那麼她這個族群在這場聯姻中就有了繼承人,聯盟就此穩固下來。

那時,她會感到生命是懸空的,飄搖似風箏。他是矗立在曠野的一顆大樹,她終於有了安定穩妥的感覺。燃燃紅燭,盈盈杯盞,他的眼光溫柔情烈,他的言辭充滿美麗,她的心,被一點一點地撩撥起來,愈來愈有暖意,盡管她,表情還是淡淡的。歲月消磨,她才緩緩感覺,那一方的熱力,隻是飄浮在外麵,他的心,始終冰涼。任秦王宮如何天花亂墜,姿彩繽紛,也掩不住那縷縷冷漠,以及無處不在的心機爭鬥。宿命難敵的那些女人們,讓她不寒而栗,不得不改變自己。

在惠文王執政期間,秦國真正開始走上統一天下的道路。秦國自秦襄公擁立周平王東遷洛邑獲得諸侯身份,到秦穆公稱霸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像樣的國君。直到秦孝公用商鞅變法。而惠文王正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稱“王”的第一位國君。東邊,他打敗魏國,盡奪魏國河西之地。從此,秦國以黃河、函穀關為界,取得了戰略優勢。進攻,可以步步蠶食東方各國,退,退守函穀關。從此,六國諸侯再也沒有一兵一卒進入函穀關。換言之,秦國可以出去打別人,別人沒有能力攻擊秦國本土。南邊,他全麵平定漢中和蜀地,“擅巴蜀之饒”,秦國從此有了一個穩定的糧倉。戰略上,他破壞東方各國的合縱,用了一個張儀,就把楚懷王耍的跟活猴子一樣。

可以說,在惠文王生前,羋月始終是個小小的八子,曆史沒有給她任何表現機會,哪怕小小表現一下的機會也沒有。雨紛紛,前世夢斷,羋月的心是寂寞的,她總是感覺自己還是一個人,半生浮沉,如煙花易冷,留下的隻有一個個年輪,羋月執一盞孤燈,痛將心傷,遁入繁華是非地,望斷桃花遮蔽下的宮門,終日無君光臨。

華麗轉身 改寫命運

惠文王主政二十七年後死了,太子嬴蕩繼位,是為秦武王。秦惠文王後是一個厲害角色,等秦惠文王一死,她就和兒子秦武王合謀,將羋月的寶貝兒子嬴稷,送到燕國去當了人質。這是羋月人生的蟄伏期。

羋月母子幾人的命運一下子跌到了穀底,按當時的情況來看,這輩子應該沒什麼指望了。眼看羋八子母子的人生將要黯淡收場,事情卻來了個大轉彎,使得他們其後的人生充滿陽光。

秦武王力氣很大,善能舉鼎,因此在國中廣招力士,封為高官,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三人因此而得榮寵。

這年八月,一心要樹立秦國威風的秦武王率大軍抵達洛陽。在周王室的太廟裏,他看到了代表周王室統治天下的九州寶鼎,在孟說的倡議下,決定以舉鼎的方式向周王室示威。

在他以後的西楚霸王“力拔山兮”,終以悲劇收場,而秦武王“力舉鼎兮”的下場更是慘得立竿見影。逞凶鬥狠的秦武王此一舉,大鼎壓下,他的脛骨立即被砸斷,幾天之後一命歸西。無處發泄悲傷和憤怒的秦惠文後,把酒後闖下滔天大禍的孟說滅族。

秦武王在位僅四年,而且無子,他的死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王位隻能由他的弟弟繼承。由於秦惠文王的兒子眾多,惠文後和短命鬼秦武王的嫡妻武王後婆媳倆共謀,打算擁立公子壯為王。頓時,秦國內亂起來。最後的結果是:

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後。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

——《史記?秦本紀》

人質嬴稷成了國君秦昭襄王。羋月也終於華麗轉身,由醜小鴨蛻變白天鵝,成為“宣太後”。

此前的羋月如古鏡蒙塵,誰以手拭去半麵清冷,卻不見傳說的絢麗多彩。她轉身,容回憶斑駁前塵,累積情深。拾一曲古箏,落在那座枯城,原來緣份不過人事易分。暮靄沉沉,故裏花開又幾更?春風醞染歸程,琴聲錚錚,誰來與羋月再等,細數流年光痕,任十裏紅妝謝婉恨。情緣一生,錯過了誰的良辰,羋月,安謐若素。

物似人非,且看浮雲一輪又一輪,帶回羋月的淩厲,如山一程又水一程,終改寫命運。

平亂:彪悍的人生拉開帷幕

秦武王舉鼎送命的這年,正是公元前307年。就在這一年,羋月在燕國為人質的兒子嬴稷由燕趙兩國出麵護送回了秦國。不要以為燕趙兩國安的什麼好心,他們隻想惹得秦國內亂而已。於是,他同兄弟們也就是秦惠文王所生的其他十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開始了一場長達三年的血流成河的大內戰,史稱“季君之亂”。這內戰一打就是三年,自然把商鞅之法打到沒人遵守了,經濟農業發展也停頓了,軍事力量也全部用來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在諸位王子長達三年的動亂中,必然有著其他六國背後的勢力在幕後進行操縱。王子們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實則是各國勢力在秦國的較量。打到最後,原來強大的秦國,在這種自相殘殺中變弱,原來已經臣服於秦國的許多國家和部族,也紛紛開始翻臉。原來在秦惠文王時代收服的巴蜀之國,又乘機叛亂割據了;在北方的戎族義渠本已經向秦國稱臣,此時也再次翻臉稱王,搶了秦國在北邊的許多城池。當然,其他六國更沒客氣,直接插手內鬥者有之,支持失意的王子爭位者亦有之。按照當時的戰國七雄的情勢來看,根本沒有人想到秦國會統一中國,因為當時秦國的力量並不強,雖然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也占了一些地盤,但基本上都是靠張儀利用合縱連橫之術,也就是連哄帶騙弄來的,真正的硬戰並不算多。

而當時七國中,最強的是楚國和趙國。楚國是因為楚威王滅了吳越,所以楚國的麵積在各國中最大;而趙國則是因為趙靈武王胡服騎射改革軍隊以後,趙國的軍事力量成為諸國最強。落井下石的事都不用人教,看秦國亂了,楚國也沒閑著,立刻陣兵邊境,揚言要收回當初被秦惠文王連騙帶搶占去的上庸之地。趙國更狠,此時趙國是趙武靈王在位,就直接跟燕國合謀,把押在燕國當人質的王子嬴稷押過來送回秦國去,揚言要秦國必須立他們趙國看中的嬴稷為王,就是曆史上的秦昭襄王。趙武靈王這麼幹不止一回了,那時候燕國在位的燕昭王,就是趙武靈王和秦惠文王趁著楚國內亂,聯手給擁立的。自然,這場擁立之戰中,趙國好處多多,所以趙武靈王有理由再來一回。但是,如果趙武靈王知道擁立嬴稷會給趙國帶來何等血腥的滅頂之災,一定會後悔得撞牆吐血。

天上不會自己掉餡餅,擁立贏稷建立傀儡政權,那麼是誰在背後發揮了作用呢?當然是蟄伏了很久的羋月!而且羋月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也起了極大的作用。《史記?穰侯列傳》中的穰侯指的就是魏冉。羋月之母的生活經曆比較“豐富”,給她生了兩個弟弟,一個姓羋叫戎,另一個姓魏叫冉。這倆弟弟,不是一個姓,換言之,即不是同一個父親。

魏冉在這些年的爭鬥中,一步步慢慢掌握了一支軍隊。當贏稷回到秦國爭位時,早有準備的魏冉立刻帶兵把秦惠文王留下的非羋月所生的十多個爭位的王子包括公子壯,統統殺光,而秦惠文王的原配王後,也一起被殺,武王後也被趕回了娘家魏國。

至此,秦後宮的爭鬥也宣告結束。想當年,三個女人一台戲,自從羋姝、羋月嫁入秦宮與魏琰正麵開戰,秦國宮鬥進入白熱化,除了這“秦宮三巨頭”之外,後宮一大幫姐妹團也都爭先恐後加入戰場。不過呢,宮鬥需要的是真本事、好眼力和頑強的意誌,有一技之長當然好,能心思縝密也不錯,實在不行屢敗屢戰給人添堵也算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