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動“逃避”還是主動“變革”(1 / 2)

——華為辭職門事件分析

企業文化

作者:郭金燈

【摘要】 華為的辭職門轟動了2007年的冬天。新《勞動合同法》馬上實行,華為的人事變革卻因搶在它之前而成了眾矢之的。這場備受爭議的人事變革到底經曆了怎樣的發展。變革是簡單的法律、社會責任逃避,還是華為從公司戰略出發進行的變革。本文將從整個變革的角度出發去分析整個辭職門事件,為處於變革關鍵時期的企業家提供指引。

【關鍵詞】 勞動合同法 狼性 工號文化

2007華為“辭職門”,一場發生在錯誤時間的人事變革【1】。如今2011年,距離這場辭職門已四年。期間,華為整體的競爭力越來越強,2010年銷售額達到1852億【2】。的確2007年華為在《勞動合同法》實施的前夕,進行人事變革。整個事件在媒體的捕風捉影和揣摩中,被無限放大,華為不被理解甚至被憤怒指責。但從今天的角度看,華為的變革已經到了不得不做的境地。任正非頂住了壓力,堅決推行變革,這是對企業本身和全體員工負責的表現。

下麵,我們就華為辭職門事件,從變革過程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變革起因:橫看成嶺側成峰

華為此次人事變革的原因,眾說紛紜。華為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成為媒體攻擊的靶子,這次鼓勵員工辭職再競崗又觸動了社會的神經。各種批評聲不絕於耳,有人認為華為在規避《勞動合同法》,有人認為華為在逃避社會責任,更有甚者,說華為老總任正非又不甘寂寞,要搞“運動”了。一時間,所有的矛頭都對準華為。而華為也做出了反擊,否認此次人事改革是針對即將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而是出於戰略調整的需要,旨在消弭“工號文化”的副作用,打破“小富即安”的思想,喚醒員工的“狼性”,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雙方一直僵持不下,但不管怎樣,規避新的《勞動合同法》也好,為了公司長遠利益也罷,轟動全國的華為“辭職門”事件已經拉開了帷幕。

二、變革過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變革是否定慣例,因此其實施注定不會容易。華為的這次變革也是一個艱難且富有挑戰的過程。根據John P.Kotter的著作《The Heart of Change》中變革的八個步驟【3】,我們將就華為的整個變革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

(1)增強緊迫感(Increase Urgency)

1988年,任正非用借來的2萬多元創辦了華為。其後,他帶領華為如“土狼”般一路狂奔,公司從原來的幾個人發展到今天的7萬餘人,2006年銷售業績超過650億。華為已經成為通信設備廠商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但華為與思科這樣的世界一流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尤其在近兩年,華為並非一帆風順。在中移動的TD招標中,華為與西門子的合資公司鼎橋通信隻獲得了13%左右的份額,遠低於預測的20%~30%。而下半年,華為又在泰國遭遇“罰金風波”。在企業內部“工號文化”盛行,員工都傾向於尊重老資曆員工,而新員工的要求和建議往往被忽視。此時,華為已經意識到危機的存在。它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主動出擊。華為的這次人事變革,有給公司注入“催化劑”的意圖,以此喚醒“狼性”【4】,並一改過往“工號文化”的弊病。

(2)組建領導團隊(Build the Guiding Team)

在整個的變革中,也許我們並不能明確地看到華為為這次變革所組建的領導小組。但是,從報道和評論的字裏行間,我們不難看出,這次的變革是有一個強大的領導團隊。這個領導團隊就是以任正非為首的華為高層人員。他們強力的推動整個變革過程。

(3)設計變革願景(Get the Vision Right)

任正非有過一句名言:“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組織,隻要沒有新陳代謝,生命就會停止。如果我們顧全每位功臣的曆史,那麼就會葬送公司的前途。”在任正非看來,一個企業時間久了,老員工收入不菲、地位穩固,就會漸漸沉澱下去,成為一團不再運動的固體。因此他愛“搞運動”,使自己的企業永遠保持激活狀態。根據新《勞動合同法》,企業的淘汰機製,很難影響一些失去活力的老員工,公司很容易變為一潭死水。”華為這次調整,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打破目前的平穩現狀,給公司注入一針強心劑。

(4)傳播變革願景(Communicate for Vision)

在辭職事件之前,任正非曾在華為的內刊發表《天道酬勤》這樣一篇鼓動性極強的文章,給員工提前洗腦鼓勁。同時,他通過帶頭辭職,帶動資曆深的公司元老響應號召,給其餘員工以明示:變革勢在必行。

這次人事變革旨在通過老員工的重新競聘上崗,激發他們再次創業的激情,把不適合公司發展的一些員工淘汰出去。另一方麵,打破工號文化,鼓勵新進員工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