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隆(1)(1 / 2)

[行]

若你想在來往台灣的方式上省錢,可以考慮輪船中遠之星從廈門開往基隆的夕發朝至船班。台灣最北端的基隆其實是你台灣之旅非常好的出發點,台北來往基隆一般是坐火車,隨到隨走,非常方便。從基隆火車站前大巴總站出發乘大巴,向東可到東北角海岸各景點,可到九份,一直到新北市福隆;向西可到北海岸各景點,一直到新北市淡水,四通八達。

[住]

除非有什麼非過夜不可的理由,否則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住在台北,當然基隆各檔次旅社皆有,隻不過比起台北就差了一些些什麼。

基隆,是一座階梯的城市,每天在海潮中蘇醒,輕拍的白浪,仿佛是母親溫厚的雙手;腥膻的海風,是記憶風化過後唯一留下的氣味。基隆人,從海裏來的靈魂,討海人用漁網在海裏撈出一輩子的歲月,有些斑駁;目擊了幾百年來侵略者各種來犯的炮台要塞,屹立在基隆的土地上,凝望流年的轉動。

台灣人都愛稱基隆為“雨港”,終年好像都飄著蒙蒙細雨,常給人淒美蒼涼的感覺。比起繁華的台北城,基隆沒有便利的捷運,轉運站前穿梭的是一輛輛公交車,由於地理環境緊鄰台北,基隆很多學生從高中開始就背井離鄉到台北念書。台北走在所有城市的前端,許多家長用一雙長滿繭的手撐起一個家,就為了讓孩子到台北念書補習。在他們眼裏,台北的孩子總是光鮮亮麗又比較會讀書。漸漸地,新生代基隆的孩子早已習慣台北城的繁華,遺忘了漁港和海浪的搖籃。

有人戲稱基隆看上去就是一片超大的油煙濾網,破破舊舊亂亂的。幾十年來的基隆,的確沒什麼太大的改變,好像凝固在某個時間點的一瞬間。這幾年一有“北北基”(台北、新北、基隆)合並的風聲,台北人都會搖搖手說:“可以不要包含基隆嗎?”同時,基隆市現在被新北市包圍,不僅是學子外流,大部分上班族也選擇到台北朝九晚五地工作,讓它成為兩地的衛星都市。基隆的觀光離不開海,資源頗豐富,卻沒有好好開發宣傳,如果要走路的話,需要花上一些腳程,公交車班次也不是很固定,對於沒有當地人當導遊的旅客來說非常不便。政府的政策往往都隻針對個別景點,沒有整合性的措施,包括街道市容的整頓、公交車的汰換和台北捷運工程的銜接。種種因素,加上市政府好像總是麻痹的,出了幾個讓全台灣人當作笑柄的市長,不隻是導致人口外流,也讓基隆的觀光景點距離登上國際舞台還差一大截。

奠濟宮-廟口夜市(仁三路)

奠濟宮主祭開漳聖王,為漳州移民於1875年始建。早些年台灣北部移民大多來自漳州及泉州,兩方常發生衝突,而泉州人勢力較強,故漳州人多將開漳聖王廟建於山腰或山頂上比較不好的地方,唯有基隆,始終是漳州人的天下,故敢將廟直接建在平地上。奠濟宮100多年來經多次改建,原有的部分已經非常少了,故已不算是古跡,但它發展出的“廟口夜市”,已經是基隆最著名的觀光點之一。

奠濟宮廟口是基隆的心髒,安穩地跳動著。台灣人都知道基隆的“廟口夜市”,但不一定知道是哪座廟。來來往往的觀光客替廟口夜市的攤販注入一股活力,全天24小時皆有店家營業,偶爾飄起毛毛細雨,依然不減熱鬧,也許觀光客和當地人一樣,已經習慣基隆潮濕的表情了。廟口夜市與其他地方夜市不同的是多了很多海鮮,像肥美的奶油螃蟹、熱騰騰的海鮮羹湯,還有香氣四溢的烤魷魚,富有濃鬱的漁港風情味。海鮮羹湯通常會搭配上一碗香菇油飯,和紅蔥頭及蝦米一起拌炒過的幹香菇,特別地道。早期漁獲不穩定的季節,這些便宜美味的食材,成了基隆人飯桌上的必備餐點,一口口的小吃,吃進了許多討海人的風霜。來基隆不吃“鼎邊銼”就好像沒來過基隆一樣,到底哪一間才是老店,其實吃起來都差不多,有位子就進去坐,店裏的工作人員會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忙碌地收拾餐桌,端上一碗冒煙的“鼎邊銼”,滿足饑腸轆轆的過客。

基隆鬼屋(愛一路和忠一路交叉口)

台灣一直有“五大鬼屋”的說法,不管是排上哪五間,“基隆鬼屋”永遠榜上有名,廣為人知。“基隆鬼屋”是一棟古式洋房,矗立在基隆最熱鬧的繁華地段卻顯得荒涼。在這塊土地上長大的孩子們,從小就被大人再三警告,不準靠近那棟屋子。鬼屋的故事,一直在基隆坊間口耳相傳。傳說,在美軍駐台的年代,基隆港常有美國軍艦停靠,鬼屋原本是間酒吧,美軍水兵常在這兒流連忘返。其中,一個酒吧女和美軍產生了情感,但最終被無情拋棄,因此,她放了一把火,燒掉整棟洋房的紙醉金迷,也焚滅了自己,從此這間房子成為大家口中的鬼屋。有人說三更半夜這裏常傳來哭泣聲,也有人說女子的幽魂還一直在房子裏徘徊,等待良人歸來。這傳說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察了,事實上,“基隆鬼屋”是日據時代一位礦業巨子所建,但他子孫太多,而又散居海內外,產權過於複雜,分產不但沒好處,說不定還要繳納大筆稅金,所以沒人願意出麵處理,大宅就空在那兒任其頹廢,久而久之就成了台灣著名的都市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