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七十六章 陶俑事件(11)
第一卷 第七十六章 陶俑事件(11)
臨潼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秦始皇陵地宮打得很深很大,裏麵放了很多寶貝,秦二世害怕傳揚出去被人盜墓,於是想了一個歹毒的計劃。
秦始皇下葬那天,秦二世命人在地宮裏搭戲台唱大戲,修陵的工匠們都進去看戲,正在眾人看得津津有味時,就聽“咚”的一聲巨響,四個沉重的墓門(羨門)都關上了,兩萬多工匠全部封在地宮之中,隻出來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來自陵北邊吳家村的吳姓瓦匠。由於他手藝高超,修陵時被請到各工段做指導,知道墓室裏水道全貌,吳瓦匠從水道裏逃出來,然後改姓換名隱居下來。
過了幾年,秦朝滅亡,項羽打進鹹陽。
當時天下人都知道世間寶貝都藏在秦始皇陵的地宮之中。
項羽想要得到那些寶貝,於是派了三十萬精兵去挖掘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上有九層龍台,下有三泉之錮,地宮深藏地下,三十萬人馬挖了半半個月,沒有任何進展。
當時有人建議,搜尋當年修建秦始皇陵的匠人,他們肯定知道地宮入口在哪。
吳瓦匠對秦朝心懷恨意,主動來見項羽,說明身份,並願意幫助項羽掘墓!
吳瓦匠不知道的是,當年他逃出地宮之後,那些幹涸的水道就被注入水銀,出口被銅汁封住,地宮上麵覆蓋著三道水層,根本無跡可尋。
吳瓦匠心裏暗思,“項羽脾氣暴躁,如果我找不到地宮入口,他肯定會殺了我。”
為了保命,吳瓦匠用錢財買通附近村莊的一個老人,讓那個老人告訴項羽,“秦始皇是如何滅亡的,您心知肚明,動用這麼多勞役來挖墳,您是想重蹈起秦朝的覆轍嗎?”
項羽是個明白人,他想了想,認為老人說的有道理,於是命令將士停止挖掘,最後隻帶走了九層龍台中的金銀財寶。
而吳瓦匠也因此保住一命。
吳瓦匠回到村裏,他想了又想,覺得盜墓來錢快,就離開了村子,到處拜師學藝,鑽研盜墓之術。
吳瓦匠是個聰慧之人,十年之後,盜墓之術大成,自古至今,盜墓都是“奸事”,是會被官府捉拿的。
吳瓦匠一身本領,不敢示人,獨自到了幾個寶墓,換了後半輩子的榮華富貴,竟然改頭換麵,做起了正經生意,為了將自己的盜墓之術流傳下去,他用了十年時間寫了一部奇書,叫《破秦經》。
這個書名雖然繼承了吳瓦匠對秦朝的恨意,可是內容包羅萬象,記載了上百種盜墓之術,乃是吳瓦匠畢生所學。
吳瓦匠告誡後人,當吳家興旺之時,這部書要藏起來,不能示人,當吳家衰敗之時,才能學書中之術,發家致富後,一定要收斂其性,不然必遭大禍。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至西漢末年,吳家已經衰敗,又慘遭兵禍,竟至於家破人亡。
吳家唯一的後人懷揣奇書躲進深山老林,十年之後,秦川一帶的古墓屢遭盜竊,盜墓手法自成一派,十分高妙,時人無法揣度。
吳家後人靠盜墓發了家,但是他沒有聽從祖訓收斂心性,竟然招收門徒,專業從事盜墓活動,為了與南北兩派區分開來,自稱秦派。
要說起來,秦派的盜墓技巧比南北兩派都要高超。
但是三派秉承的宗旨不一樣。
北派講究盜亦有道,而且規矩森嚴,有很多古墓是不能碰的,而且每次出手都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出手,北派中除了關中幫,其他幫都不是專業的,都是兼職的。
南派講究發家致富,規矩不多,就一句話,有本事就搞大的,沒辦事就搞小的,不管是大墓,水墓,寶墓還是旱墓都盜,長久以來,其惡劣行徑被北派所不齒。
秦派最是不同,將盜墓當作一本藝術,完全靠其發家致富,而且規矩森嚴,組織嚴密,門內高手如雲,幾乎所有盜墓賊都已加入秦派為榮。
曆史上有記載的盜墓活動,大部分都是秦派所為。
比如西漢末年,赤眉軍盜掘西漢皇陵,其中有秦派的身影,這件事情記載在《後漢書》。
東漢末年,漢桓帝墓被盜,是秦派所為,這家事情記載在《搜神記》。
三國時期,曹操為了養軍,設立摸金校尉,大軍每到一處,必盜掘古墓,收斂財寶,摸金校尉其實就是秦派。
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亂世,秦派的盜墓活動從未停止,並且積累了巨大的財富。
至民國時期,秦派為很多軍閥盜掘古墓,從中牟取暴利。
抗戰年代,日本人想要得到秦始皇陵地宮中的寶藏,於是盯上了秦派,威逼利誘秦派盜掘秦始皇陵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