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權利思想(2 / 3)

不用跟盎格魯-撒克遜人比,也不用跟條頓人比,更不用跟歐洲的白種人比,隻試著跟就近的日本人比。四十年前當美國的一艘軍艦開到日本,不過是測量一下海岸線,日本人就不幹了。全日本不管是政府官員、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商人、出家人……沒有一個不是怒目切齒,遊行抗議,風起雲湧;最終舉國一致尊王攘夷,成就維新大業。而我們中國當時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被迫開通五口通商口岸……試問當時我們中國人情緒上有啥表現?當八年前俄、德、法三國逼迫日本歸還它所侵占的我國的遼東半島,這不過是讓它把從別人手裏搶來的東西還給原主,而日本人仍然不心甘,全日本不管是政府官員、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商人、出家人……沒有一個不是怒目切齒,遊行抗議,風起雲湧,叫囂擴張軍備,臥薪嚐膽,到現在仍然耿耿於懷。而我們中國當時割讓膠州、旅順等六七處海港作為列強的軍港,並任由列強在自家領土上劃分勢力範圍,之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京城周邊也跟著遭受蹂躪塗炭,試問當時我們中國人情緒上有啥表現?當時全中國人的頭腦加在一起竟然不知道抗議一句:“中國的主權不容侵犯!”唉!權利在手卻感覺不到——更不用說懂得珍惜以之為榮了,權利被奪也感覺不到——更不用說會心生屈辱引以為痛了。一句話:我們中國人缺乏權利思想。

我們中國曆來的思想家總是提倡“寬柔以教,不報無道”,提倡“犯而不校”,提倡“以德報怨”,這當然是思想家根據他所處的時代有感而發。人們偶爾高風亮節一把也沒什麼不可以,然而後世的一些俗蛋卻逮著雞毛當令箭,大張旗鼓地鼓吹這些主張借以掩飾他們那害怕衝突、逆來順受的劣根性,以致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上當受騙、積非成是。比如說什麼“百忍成金”,說什麼“唾麵自幹”——這在社會上竟然成了做人美德!想想看,一個人竟然“修煉”到了“唾麵自幹”的地步,恐怕世界上最麻木不仁、最不要臉的人在他麵前也會自慚形穢!如今一小撮人竟然煽動全社會向這樣的人看齊,煽動全社會以自輕自賤為做人美德,等於是要讓全中國人成為無脊梁、無血性、無氣節的廢物!我××××我真不知道說他們啥才好!中國社會幾千年下來,受這樣的毒素侵蝕,人們習非成是、一錯再錯。這樣的毒素主張,使得有誌氣的人不被理解、動輒得咎,而膽小鬼卻窩囊有理、振振有詞,遇到勢力比自己強的人,一開始是退讓,再往後是懼怕,到最後就是諂媚。毒素主張擴散的結果,就是窩囊廢越來越窩囊,市井惡霸越來越霸道,國民全體的奴隸根性一天比一天深。跟個人打交道奉行“窩囊有理”,跟團體打交道奉行“窩囊有理”,跟政府打交道奉行“窩囊有理”,跟外國打交道奉行“窩囊有理”……置身在這生存競爭的世界鬥獸場,我不知道中國如何立足!中國人如何活命!

大體說來,中國講求仁,西方講求義。仁,主要強調我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我好,落腳點是我對人如何如何;義,主要強調我做好自己該做的,不占別人便宜,也不容忍別人占我便宜,落腳點是我堅持自己的原則。仁和義哪一個是人類品德的終極指歸?在千萬年後的大同社會我不敢給出答案,但是在今天,我認為是義。義實在是導引社會到達道德頂點的必經之路。一個人總是對別人好,替別人考慮,甚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好說他是剝奪了對方的自食其力權,但是一個人要是總等著別人對自己好,替自己考慮,替自己包辦一切,那他純粹就是放棄了自己的謀生權利。社會上出現的毫不利己的人多了,那麼同時出現的不勞而獲的人也肯定增多。變相說來,是毫不利己的人促成那些喜歡吃現成的人的人格一天天低下。一百多年前的西方社會,政府主動負擔貧民的衣食住行,結果貧民越來越多。後來政府明白自己不能充任慈善機關的角色,不能成為懶漢的提款機,於是把負擔貧民衣食住行的政策取消了,結果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了。尊重別人的自主權,不越俎代庖替別人大包大攬,才是正人君子的做人原則。正人君子決不慣任何人的臭毛病。正因為正人君子的存在,社會上的人才個個自強自立,避免依賴他人成為寄生蟲。如果一個人揚言要向全社會奉獻愛心,那豈不是在他(她)眼裏,別人都比他(她)弱一個檔次?同理可見,統治者宣揚施行仁政,這種政體並不是理想的。我們中國人老是寄希望於統治者施行仁政,所以碰上好心的統治者,自己就甘做嬰兒,吃喝拉撒睡都由統治者安排吧;碰上暴虐的統治者,隻能淪為砧板上的魚肉,是砍是剁就聽天由命吧。古往今來,好心的統治者極少,暴虐的統治者賊多,所以幾千年下來,老百姓認為被統治者殺或是剮屬於天命,想躲也躲不過,而權利思想,早就在腦子裏麵清空了。

楊朱說:“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過去最看不慣這句話,現在想想,楊朱說的也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倡人人不利天下,固然是缺乏公德的表現;但他提倡人人不損一毫,卻也是維護自身權利的表現。6一個人再利己,再不願意被人占便宜,也不至於利己到把自己的一根汗毛當作寶,之所以不容許別人奪走一根汗毛,不是捍衛汗毛,而是捍衛自己對汗毛的所有權(即主權)。這是維護權利維護到毛孔的至高表現。維護每一部分的權利,就等於維護整體的權利;維護每一個人的權利,就等於維護國家的權利。所以要維護國家的權利,必然要從每個人都維護自己的權利開始。人人對於自身的一根汗毛決不拱手讓人,那麼誰還敢圖謀奪取他人的一根汗毛?所以楊朱說的“天下治矣”,並不是空話。(西方有思想家強調:“人人要享有自由,必須從尊重他人自由開始。”這跟楊朱的主張所采用的邏輯相同,隻不過前者不如楊朱闡述得深入、係統。)但話說回來,楊朱並不是一個真正理解權利思想的人。他強調人要守住權利不要喪失,卻不知道人隻有懂得運用權利,權利才有生命。所以,放浪形骸、耽樂賦閑、順其自然、避世厭世,都是扼殺權利的劊子手,而楊朱卻津津樂道宣揚。以這樣的心態享受權利,跟吸食毒品追求永遠康樂有啥區別?!所以曆史上我們中國雖然盛行過楊朱的思想,但隻是感染了他“人人不利天下”的流毒,並沒能施行他“人人不損一毫”的維權主張。這都是因為權利思想薄弱造成的。

維護權利,不單單是個人對自己應盡的義務,實際上也是個人對群體應盡的義務。比方說兩個陣營交戰,同一陣營的人都豁出性命抵抗敵人,其中卻有一個人自許熱愛和平,反對暴力,扔下武器跑回家了。這個人這麼不要臉,咱就不說他了。試想,他憑啥能夠跑回家擁抱和平?假設他的跑回家擁抱和平沒有影響到戰局變化,那不用說是同一陣營的人均擔了他應付出的戰鬥力。假設該陣營的人都向他看齊,都扔掉武器準備跑回家擁抱和平,那不用說,這幫人——連最先冒出的那個“和平主義者”——統統都要被敵對陣營解決掉。生活中那些自動放棄權利的人,跟這個例子中的“和平主義者”有啥區別?比兩軍對壘更嚴峻的是,維護權利不是階段性的“戰役”,而是一輩子的“戰爭”。所以要無時無刻奮鬥、爭取、捍衛、運用,權利才稱得上有生機。奮鬥、爭取、捍衛、運用的力度強弱,決定了權利生機的強弱。接著上麵那個例子再深入探討一下。一千人的隊伍,當中有一個開小差,對隊伍戰鬥力的影響近乎忽略不計。然而要是一百人乃至幾百人集體開小差,結果會怎樣呢?剩下的人必然要加倍苦戰才能彌補因那些人開小差導致隊伍所喪失的戰鬥力。在這種情形下,即便剩下的人拚盡全力,也難操勝算。假設悲劇發生了,戰死者跟死在開小差者的刀下有啥區別?!維護權利,跟這個例子所要強調的道理是一樣的。每一個國民都捍衛自己的權利,那麼侵犯人權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假設有人懼怕衝突,躲在一邊等著沾抗爭者的光,那他就是全體國民的叛徒。為啥這樣說?因為他放棄抵抗,等同於給國民公敵添加助力,致使後者更加相信武力壓倒一切,變得越發暴虐。那些見識淺的人,以為個別人放棄權利,不過是當事人自己吃虧受損失,影響不到大家的利益。這種看法太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