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圖自殺的女性是男性的4倍,這個數字也許還是一個保守的數字,但真正自殺的女性卻不那麼多。女性自殺一般傾向於采用溫和的方式,如用藥、用煤氣,而不是用槍。因此,許多女性的自殺企圖並沒有被認為是自殺,或記錄在案,而男性卻往往用暴烈的方式自殺。男性自殺成功的人數約是女性人數的3倍。有人做過統計,在企圖自殺的人中,男性隻占9%,而自殺成功的人中,男性約占70%。也許自殺成功的男性人數比這還要多,因為許多男性的自殺常以意外事故的形式出現,如交通事故等。
自殺統計數據的兩性懸殊差異還體現在年齡上。男性自殺成功的人數在60歲以上者至少是女性的5倍,20歲以下者是女性人數的4倍。
由此可見,對於男性來說,年齡的增長並不會給他們帶來理智、鎮靜、穩健和豁達。諸如祖父坐在門口樂椅上怡然自得地抽著煙鬥的一類描繪,完全是一種浪漫化了的虛構。男性到了老年,從心理上反而更加脆弱、易怒,更容易產生自我毀滅的心理傾向。
有些研究人員把自殺的企圖解釋為是一種間接的呼喚幫助,這種解釋一般隻適用於女性,而男性有自殺企圖就意味著一定要自殺成功。有人對國外男性自殺方式做了研究,結果表明,使用槍支自殺的超過50%,采取上吊方式自殺的占20%。美國防止自殺中心的一份報告說,打電話尋求幫助的人,女性至少比男性高2倍。一位在洛杉磯精神病院工作的男護士說,他專門負責接待想自殺的人打來的電話,並向打電話者提供幫助。許多男子在電話中說他們拿著刀或槍或正準備跳樓,所以一接到男性企圖自殺者打來電話,就感到十分緊張,因為這時營求的希望已微乎其微’廠。
那麼,男性為什麼喜歡自殺呢?男性自殺的成功率為什麼這樣高呢?
心理學家認為,男性角色的條件作用仍然是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之一。呼喚幫助,曆來被視為女子行為,當男子麵對難以克服的困難,或巨大痛苦時,要他俯首承認自己無能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尋求幫助又不是男子漢應該做的,於是當形勢發展到無法忍受時,他隻有一死了之。心理學家豈特提交的報告表明:女性想自殺時呼求幫助隻是脆弱的表現,可以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同情,不會引起非議,而男子想自殺,卻得不到這樣的反應,就得視死如歸。因為他是男子漢,所以一旦他想到自殺,就一定得成功。換言之,男人即使在自我毀滅的關鍵時刻,他依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_——隻準成功,不準失敗。因此,男子被迫陷於無法解脫的泥潭時,隻能進退維穀。假如求取幫助,他就會被指責為沒有男子氣;假若不尋求幫助,他一個人又挺不住。顯然多數男人會選擇後者,他們很可能不動聲色地安排好生活,然後以不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寧死不厚的維護男子漢形像的做法。實際上是對男子漢條件的自我毀滅性作用最有力、最憤怒的控訴!
男人:喜歡冒充內行
男人幾乎都有一個傾向:對某件事來隻知道一,可他裝得好像知道十。更嚴重的是,他們還常常“不懂裝懂”。
“不錯,大連的最好飯店是富麗華大酒店,人們不是說,住在富麗華’嗎?南山賓館也不錯,各種遊藝設施齊全,人們不是說‘玩在南山’嗎?吃的方麵嘛,當然屬於大連賓館,‘吃在大連賓館’嘛!”
說這些話的人自己從來沒有在這些高級飯店住宿過,可是聽他的口氣,就好像對這些飯店熟得不得了。
當然,一般的觀光旅遊知識,老實說,人皆熟知,並不會露出太多馬腳,可是一扯到素養方麵,許多男人也會情不自禁地炫耀自己,說自己在這方麵“頗有內涵”。有一位作家講過這樣一段親身經曆:他曾在一家咖啡店裏喝咖啡,旁邊坐著一對男女,他們手上正拿著一份載有近期上映的一部美國影片預告的報紙,男的正在口沫橫飛地評價這部電影。他評論的內容,無非是導演的手法如何,拍攝角度如何,某個鏡頭處理如何之類。這個男人口若懸河,手舞足蹈,似乎正陶醉於自己的高超的“審美鑒賞”中。而他那位女伴,自始至終隻是含笑點頭,不插半句話。很明顯,無論從年齡上還是精神上,這位女士都不及那位男士。
其實,這位男士說的內容,全都是陳腔濫調,或者隻是把幾天前的報紙、雜誌上的影評,搬出來敘述一番而已。這就是所謂“借來的知識”,現買現賣的知識。
這種男人如果在播放名曲的舞廳裏跳舞,絕不會忘記對那些曲子作出評價,他會一本正經地對女伴說:“這一段很美”、“我最喜歡這一段的演奏方式。”即便在座的人不發問,他也會自作聰明地進行解說,例如說樂隊的某一部分演奏得不理想啦,錄音效果如何啦等等,好像他很在行。可你如果真地問他:“莫紮特的753號曲子是什麼內容?”他就會張口結舌。當然,也有些男人遇到這樣的詰問,會麵不改色地胡扯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