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姓,據相關的統計資料可知,是中國人數最多的四大姓之一。不僅如此,而且與中國皇帝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中國的皇帝稱謂,始自秦代,係秦王嬴政將“泰皇”去“泰”著“皇”,又采上古“帝”位號,合並而成。不過可惜的是,本欲“傳之無窮”的秦王朝,僅曆二世十五年便覆亡了。而繼秦之後的兩漢,綿延四百餘載,傳承二十餘帝,是中國進入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帝國時代(前221—1911)的第一個長祚王朝一般認為,我國自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此後曆史的發展,按國家形態的變化,明顯分為邦國、帝國、共和國三大時期:
邦國時期(約前21世紀—前221),萬國林立,天下由一個共主作為最高統領,組成一種鬆散的邦聯式的統一體,其以西周那種“封藩建衛”的分封製為典型形態。春秋以後,這種統一形式開始逐漸向更高一級的國家形態過渡,直到秦統一六國,這個過渡才得以最終完成。
帝國時期(前221—1911年),以皇帝為最高首領,以科層官僚製為政治組織基礎,建成一種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國家。秦漢是其開端,隋唐達其鼎盛,明清步入衰落,並最終被先進的共和國形式所取代。
共和國時期(1911年至今),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盡管此期(特別是前階段)還存留不少帝國時期的影響,但共和畢竟代替了帝製,顯示了一種政治進步,對中國曆史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兩漢王朝的皇帝姓劉。如果從曆史的角度去看,劉姓雖非中國皇帝的第一姓,但卻是皇帝第一姓之後,第一重要的皇家姓氏。後世的劉姓子孫,或多或少恐怕都會沾些劉姓皇族之光,甚或可以徑直視作劉姓皇族的後裔。
兩漢的劉姓皇帝,有所作為者不少。他們中像開國之君高帝劉邦和光武帝劉秀,自不待言,即或是守成的帝王,如西漢之文、景、昭、宣,東漢的明帝、章帝,也都堪稱出類拔萃的人物。不過,相對而言,武帝劉徹顯然是更出眾的一位。自班固在《漢書·武帝紀》裏給他戴上“雄才大略”這頂桂冠後,直到當代出版的多種有關他的著作,似乎沒有不給他冠以這個頭銜的。我國古代帝王數以百計,但真正配得上使用“雄才大略”這一定語者,實在是寥寥無幾。
漢武帝生活在帝國時代之初。當時,以皇帝製度、三公九卿製、郡縣製為基本特征的大一統帝國,雖由秦代創立,但在實際運作中,還有不少需要改進、完善之處。例如帝國的指導思想,秦以法家為主,“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實踐表明,這種做法“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再如在秦開創的公卿官僚製下,丞相等臣子權力很大,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沙丘之謀,如果沒有丞相李斯參與,其事便難獲成功《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記趙高言:“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漢初的情形似更為突出,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所謂平滅諸呂,實際是由大臣們發動的一場政變吳仰湘:《漢初“誅呂安劉”之真相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1期。可以這樣講,漢武帝時代,曆史的發展已經把改進、完善新興的帝國製度的任務提到議事日程之上。在此關鍵時刻,倘若遇著一位平庸之君,糊裏糊塗地混過去,曆史畫卷上將缺少有如今天所見到的威武雄壯的一頁。所慶幸的是,漢武帝不僅敢於迎接時代的挑戰,而且有聲有色地完成了時代所賦予的任務,從而將帝國時期曆史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後人之所以稱讚漢武帝“雄才大略”,最根本的原因,當在於此。
對於漢武帝這樣一位在曆史上留下了巨大印跡的人物,書之竹帛,流傳久遠——特別是讓劉氏子孫世代銘記這位先祖的赫赫業績,顯然是非常需要也非常必要的。盡管目前已發表和出版的有關漢武帝的論著,數量相當可觀,但從劉姓皇帝的角度來寫他的,似還不曾見到。唯其如此,這冊《漢武大帝》的麵世,或許可以彌補漢武帝研究中缺少從劉姓視角作考察的某些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