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造身體,威力最大的方式莫過於斷食。

◇輕斷食方法不但科學證據充足,極具說服力,而且醫學界給予正麵的評價。

◇執行輕斷食以來,我感覺輕盈、苗條、有活力。

最近幾十年流行的飲食觀念一變再變,但醫學界建議的保健方法倒是大同小異:攝取低脂飲食、多運動……還有,千萬不可以跳過哪一餐不吃。但也就在同一個時期,世界各地的肥胖人口卻節節攀升。

難道沒有基於別種論證的減肥法嗎?沒有一個以科學為依據,不人雲亦雲的方法嗎?

我們相信的確是有,也就是間歇式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我們第一次看到間歇式斷食標榜的種種好處時,跟很多人一樣懷疑。斷食未免太偏激、太困難——而且我們都清楚,任何形式的節食十之八九會失敗。但是在深入研究間歇式斷食並且親自試驗之後,我們相信間歇式斷食的潛力驚人。我們為了這本書采訪的醫學專家說得好:“想改造身體,威力最大的方式莫過於斷食。”

斷食:老觀念,新做法

斷食不是什麼新鮮事。下一章便會談到,人體是為了應付斷食而設計的。我們在食物匱乏的時代進化,有一餐沒一餐的數千年進化史造就了如今的我們。間歇式斷食的健康益處很多,或許是因為比起一天三餐的生活,間歇式斷食更符合造就現代人類的環境。

斷食,對許多人來說,當然與信仰有關。基督宗教的四旬期、猶太教的贖罪日、伊斯蘭教的齋戒月隻是幾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希臘東正教鼓勵教徒一年斷食180天,錫卡的聖尼古拉(Saint Nikolai of Zicha)說:“暴飲暴食令人陰鬱又恐懼,但斷食令人喜悅且勇敢。”佛教僧侶則在陰曆的初一、十五斷食。然而,很多人似乎吃個不停,幾乎沒挨餓過,但卻沒有感到滿足。我們不滿意自己的體重、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健康。

間歇式斷食讓我們重新與人體的根本設計接軌,不但是減肥之道,也是長期保持健康的法門。科學界才剛開始發現斷食的強大效益,並且予以證實。

本書的立論基礎便是這些科學家的先進研究,以及這些研究對目前減肥、疾病抵抗力、長壽觀念的影響。同時,也參考了我們的個人經驗。

學界研究與生活方式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從兩個互補的觀點研究間歇式斷食。

首先,麥克爾以自己的身體與醫學涵養測試間歇式斷食的潛力,從科學的觀點解釋間歇式斷食及輕斷食飲食法,亦即他在2012年夏季推出的飲食法。

接著,咪咪提出安全、有效、可長期執行的務實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輕鬆地實踐。她仔細地檢視斷食的滋味、每天的情況、該吃些什麼、幾時吃,佐以大量的小秘訣及策略,讓這套簡單的飲食法為你帶來最大的效益。

下文你將會看到,輕斷食怎樣改變了我們兩人的生命,希望對你也有效。

麥克爾·莫斯利的動機:男性的觀點

我現年55歲,男性。在探索間歇式斷食之前,我輕微超重:身高180.3厘米,體重84.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為26,屬於超重的範圍。

以前我一直瘦瘦的,35歲左右才開始跟很多人一樣逐漸變胖,一年增加約半公斤。半公斤似乎不多,但20年下來卻很可觀。慢慢地,我醒悟到自己步上了父親的後塵。他跟體重苦戰一輩子,七十幾歲就死於糖尿病並發症。葬禮時,他的很多朋友都說我身材越來越像我父親。

我在為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有幸做了一次核磁共振成像(MRI),發現我屬於隱藏性肥胖,亦即外表瘦瘦的,體脂肪卻很高。內髒脂肪是最危險的脂肪,它會包覆內髒,增加心髒病及糖尿病的風險。後來我去驗血,發現我已經瀕臨糖尿病,膽固醇也高得過分。顯然,我一定得想想辦法。我按照一般的減肥觀念減肥,但效果不明顯,體重及驗血報告依舊落在“危險”區。

我沒有節食,因為一直沒有我覺得有效的節食方法。我看過父親嚐試林林總總的節食法,史卡斯代爾減肥法【Scarsdale Diet,低脂低熱的減肥法,嚴格規定飲食】、阿特金斯減肥法【Atkins Diet,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的減肥法,俗稱吃肉減肥法】、劍橋減肥法【Cambridge Diet,根據體質每天嚴格限製熱量攝取的減肥法】、飲酒人士減肥法【Drinking Man"s Diet,允許飲酒,每日碳水化合物上限為30克】,他全部試過。每一種都讓他變瘦,然後在幾個月內反彈,而且比原本更胖。接著,在2012年年初,BBC科學節目《地平線》(horizon)的編輯艾丹·拉弗帝問我願不願意充當小白鼠,探索延年益壽的科學。我不確定我們會發現什麼,但我跟製作人凱特·達特、研究員羅山·薩馬拉辛何很快便把目光聚焦在限製熱量攝取與斷食法上,認為那是值得探討的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