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采薇
無論發生了什麼,他們最終還是走了出來。
衝動的懲罰
放學時,男孩兒和女孩兒總是一起回家,從小學到高中。
他們住在同一個小區麵對麵的兩棟樓裏。男孩兒住三樓,女孩兒住四樓。每天清晨,隔著窗子,女孩兒會看見男孩兒舉著啞鈴鍛煉身體,男孩兒會看見女孩兒對著鏡子梳妝打扮。
上高中後,兩人同班。新學校離小區很遠,要穿越一個又長又窄的橋洞。橋洞裏沒有燈,夜晚,裏麵黑漆漆的,附近的人稱之為“黑洞”。女孩兒膽小,每到這時,男孩兒就會牽著女孩兒的手,一步步從黑暗中穿過。黑洞裏,他們看不清對方的臉,卻能聽見彼此的呼吸聲和心跳聲。男孩兒的心跳沉穩有力,女孩兒握著他的手,覺得很踏實。
一天,從黑洞裏傳出一聲女孩兒的驚叫,接著,女孩兒從黑洞裏跑出來。她的頭發散亂著,滿臉驚恐和憤怒。片刻後,男孩兒也從黑洞裏跑出來,漲得通紅的臉上,掛著羞慚和窘迫。他叫著女孩兒的名字,請求她停下來。女孩兒沒有回頭,坐上出租車,車子絕塵而去,隻剩下男孩兒張著嘴,站在十字路口清冷的街燈下。
那天,男孩兒獨自走遍小城的每一條馬路,深夜才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他發現,女孩兒家的窗口依然亮著燈,印在粉紅窗簾上的那個窈窕的剪影沒有梳頭,隻是一動不動地坐著。男孩兒的臉又開始發燒,他想敲開女孩兒家的門,對女孩兒說點什麼。最終,他什麼都沒有做。他已經是高二的學生,一種朦朧而異樣的情愫與衝動,在屬於青春的身體內折磨很久了。
再次手拉手
第二天,女孩兒沒有和男孩兒一起回家。第三天、第四天……整整一個星期,女孩兒都沒有來找他。接女孩兒回家的是她的父親——那個強壯而不苟言笑的中年人。男孩兒突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悵惘和失落。他看不進書,做不進習題。書頁中、稿紙上,都是女孩兒俏麗的身影和溫柔的笑容。每天放學,一個人穿越黑洞時,他開始感到恐懼。沒有了女孩兒手心的溫度,他覺得自己被無底的黑暗吞噬。
就在男孩兒沮喪消沉得近乎絕望時,女孩兒突然找了他。她什麼也沒說,塞給男孩兒一封信就跑了。
男孩兒的手無法抑製地顫抖起來。信上會說什麼?譴責?辱罵?還是……他哆哆嗦嗦地拆開信封,看信的一刹那,能清晰地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出乎他的意料,信紙上隻有一道很複雜的數學題。題的下麵有一句話:“能幫我解開嗎?”
男孩兒的數學不好,女孩兒也是。平時,他們一見數學題就頭疼,更何況是一道如此複雜的習題。可這不是一般的題,這是女孩兒給他出的題!
問遍能夠問的人,又熬了一個通宵,男孩兒終於徹底弄懂這道題。第二天放學時,他主動找到女孩兒:“一起回家好嗎?我給你講一講那道題。”女孩兒無聲地點點頭。一路上,他們都在討論著那道題,走著走著,又來到黑洞。男孩兒再次向女孩兒伸出手,女孩兒躊躇一下,沒有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