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代序)(1 / 1)

實話實說(代序)

坐在南沙灘書房那寬大的寫字台邊,三月的陽光穿過窗簾溫柔多情地傾泄進屋裏。俯瞰窗外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寬敞的馬路、連綿不斷的車流,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今天是個好日子。我終於整理完這部書稿,開始寫下最前麵的這段文字。

醞釀出書之際,許多朋友給我推薦“名人名家”為我作序。思考良久,總感到請他們作序,無非是借人家的名聲和地位,給自己的書說幾句“好話”,這樣總覺得有沽名釣譽之嫌。

自己出這本書,不為揚名,更不為金錢。無非是對自己一段難忘歲月的梳理和總結,又何必麻煩別人,小題大做呢!自己動手也許缺少文采、缺乏影響力,但總是有感而發,實實在在。故命名:實話實說。

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1979年12月7日,隻上過三個月高中的我,身穿綠軍裝,告別了故鄉、親人、同學,滿懷對理想、希望和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來到了山東濰坊一個名叫景芝的小鎮。

軍營,這裏就是我夢開始的地方——一個距小鎮三、四公裏荒漠的山溝。

開始驗兵時,別人都說,這批兵是“技術兵”,駐防在大城市。可是,望著眼前的一切(部隊剛從別處移防過來,營房正在建設中),我失望了,甚至後悔了。

我的從軍之路,就這樣在迷茫中開始了。新兵訓練三個月後,我先是到一個叫店子的小山村打石頭,後來又回到營房搞施工。搬磚、和泥,我樣樣都幹,與進城的農民工沒有絲毫的差別。在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艱苦日子裏,我在不斷地追問:“我前途在哪裏?我的希望在哪裏?”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有一天晚上,我把普希金的這首詩恭恭整整抄在了日記本上,以此自勉。

我還記得著名女作家丁玲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都能適應。”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彷徨、徘徊,而是選準目標,腳踏實地,奮力拚搏。也許,我會有100次的失敗,但是我仍然會有101次的追求,而追求本身,就是生活給予我最好的報酬。

在幾次考院校失敗後,我又選擇了新聞寫作。

1980年12月10日,是我難忘的日子。在這一天,濟南軍區《前衛報》三版刊登了我寫的一篇不足500字的“習作”,沒想到此後她竟改變了我的一生。

白駒過隙,花開花落。我不但因為新聞報道工作出色被提拔為部隊幹部,而且從團、師、軍、省軍區,一直幹到軍隊的總部機關;從開始的軍區、地方媒體:《前衛報》、《濰坊日報》、《徐州日報》、《青島日報》、《大眾日報》,到中央級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法製日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和各種雜誌;由最初單一的消息,發展到通訊、散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以及到後來編寫拍攝了當時轟動全國的電視連續劇《重返沂蒙山》。

凡經曆的,必留下痕跡,它雖然並不一定擲地有聲,但卻是我心中永遠回蕩的記憶。

本書收集的文章,雖然跨度20多年,但主要是我當戰士和剛提幹,以及調到局裏這幾年的作品。自1994年4月調到總政機關,10多年來,我主要從事電視新聞的工作。雖然也榮獲過全軍電視專題片一等獎,但解說詞離開畫麵就遜色多了,所以,電視新聞方麵的作品一篇也未收入。

現在看來,這些作品雖然短小,甚至有的還很幼稚,但她是一段曆史,一段難以忘卻的記憶,是對自己走過的陽光麗日和陰霾歲月的見證,更是我對領導、對親人、對老師、對戰友、對同學的一份報答。

倘能如此,我心足矣。

作 者

二○○六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