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朝和維多利亞時代(1 / 1)

特別盤點

正在熱播的《武媚娘傳奇》,因為衣著暴露而遭到整改。而我們在那些豐乳肥臀、上至皇後,下至小宮女的唐朝女人們哪裏,得到了不同以往的訊息。

隻要看看保存下來的唐代仕女畫,包括唐墓壁畫和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女子的形象,我們就會發現,唐代女子的衣著的確相當大膽暴露,或者說是性感。這在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可得到印證。

唐代中國古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中國曆史上的其他朝代相比,無論是從思想和言行,還是從衣著妝扮,她們都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在這種背景下,唐朝的女子采取了一係列挑戰傳統和男權的女權行動。她們穿男裝,打馬球,崇尚和追逐各種外來的風尚。在傳統裙襦裝基礎上改造形成的袒露裝,不但將脖頸徹底暴露,而且連胸部也處於半掩半露的狀態。在唐代,這是自然的,美的,時尚的,高貴的。初唐歐陽詢《南鄉子》中就有“胸前如雪臉如花”的句子。還有其他文人“長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等詩句,都是對這種袒露的真實描寫。從那些唐代的仕女畫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女性日常穿著的低胸裝和抹胸裝都是非常飄逸寬鬆的,追求的是吳帶當風的飄逸感,崇尚身體的自由發展,充滿活力,這也符合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標準。

從現有資料來看,為女性內衣命名始自漢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而唐朝女性的“以肥為美”,所追求的並非肥胖。而是豐滿,也就決定了美麗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樣穿吊帶的“心衣”,於是,唐代女人便發明了無帶的內衣。唐代浪漫奔放的文化使得內衣的樣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我國曆史上首次出現了不係帶的內衣,稱為“訶子”。

據《唐宋遺史》及《綠窗新語》等書記述,這種內衣為楊貴妃所創。楊貴妃與安祿山私通,兩人頗為狂悖,無意之間安祿山的指甲誤傷了楊貴妃的胸乳,貴妃擔心被皇帝發覺,於是製訶子以遮之,後宮嬪妃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覺得新奇,遂群起效之,成為一時風尚。“訶子”的美在於藏而不露,隱而不堅。由此可見,唐代婦女戴的“訶子”,其作用不在護腹,而在掩胸。唐朝的“訶子”應當是現代女子所用胸罩的最初雛形,“訶子”作為內衣的功效也更接近今天的女性內衣——胸罩。

自宋代始,女子有了束胸的習慣。宋代“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明代女性內衣稱“主腰”、“闌裙”,其外形與背心相似,腰側有係帶將所有襟帶係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女子服飾的式樣及品種到了清代愈來愈多,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麵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有意思的是,清代男子也穿抹胸,這時的抹胸稱作“兜肚”,或作“肚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