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二高峰
“我怕的不是人到老年這樣一個事實,”我的一個朋友不久前對我說,“而是一個人一旦老了,就會表現出一些令人不快的行為:自憐、抱怨、軟弱、變成‘老小孩’、喜歡追憶往事,與其這樣,我還不如死掉!”
誰又不是與他有著同樣的心理呢?但是我們未必會那樣!除非我們患了老年性癡呆症,否則我們沒有理由不讓80歲的老人保持20、30歲或40歲時的優雅、有趣和有價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世上的傑出人物,他們是渴望成熟而非變老的一些真實的例子。
伯特蘭?羅素——這個身材瘦小、性情豪邁的英國哲學家,在90多歲時,他抱怨的事情居然是他已不能一點不累地一口氣走超過5英裏的路!他說:“我發現,大多數退休的人都在退休後沒多久就由於無聊而死掉。一個生來很活躍的人,即使能夠輕鬆地度過他的一生,他也還是會發現沒有可供他發揮專長的活動的生活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我也承認那些善於享受人生的人更容易活下去,而一個生命力足夠旺盛的老年人卻未必能活得快樂,除非他保持活躍。”
已經不在人世的維多瑞奧?艾曼紐爾?奧蘭多,曾是締結凡爾賽和約的意大利首相。在他94歲時,他也能每天工作10小時。他身兼數職,擔任意大利議會議員、一家成功的法律顧問公司的主持人、律師公會的理事長和羅馬大學的教授。
偉大的外科醫師之一拉斐爾?巴斯安裏利博士在90歲時,每天都堅持執行一個連年輕人都會望而卻步的工作計劃。他每星期在他的私人醫院給病人動三個手術,每天安排固定的上班時間從事研究工作,甚至自己開車駕駛私人飛機。他的這個計劃一直被他堅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巴斯安裏利博士為精神戰勝肉體成功地作了證明,您瞧,從30歲開始,他就飽受風濕性關節炎、胃病和失眠症的折磨。
哲學家班尼狄特?柯羅斯在89歲時也能每天工作10小時,盡管他在幾年前患過中風。
意大利的另一位首相法蘭西斯?尼蒂,也是個每天能工作10小時的人。尼蒂已經100歲了。英國已故國王喬治的醫生賀德伯爵,在80歲時每天工作12小時,而且在工作之餘他還能侍弄他的花園,寫詩。
有的老年女性也表現出不遜於男性的活力。英國的艾麗絲?海倫?鮑爾博士,身為英國科學院臨床心理學部門的第一位女負責人,竟然住在一間沒有水、電和煤氣的平房裏。鮑爾博士到84歲時,還堅持每天工作,不得空閑,她每天下午睡一個小時午覺,然後工作到淩晨兩點才休息。著名翻譯家奧莉維亞?羅塞蒂,80歲時居然能每天工作16小時,隻睡6個小時!
在美國,不知疲倦的老者,還有偉大的指揮家亞圖羅?托斯卡尼尼,他在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擔任指揮,直到1954年87歲時才放下指揮棒。
詩人卡爾?桑德堡80歲時還能不斷有佳作問世。還有摩西祖母,78歲才開始畫畫,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畫家,在她96歲時手裏還拿著畫筆。
芝加哥大學生理學榮譽教授和國家科學院醫院研究中心負責人安東?朱利斯?卡爾遜博士,已經80歲了,每天還用9或10小時來研究老化的問題。這還是他因為年事已高采取的照顧自己的行為,原來他每天的工作時間是15小時!
我不想繼續在這裏羅列人物的名單了,因為這樣的人太多了。我們可以說這些傑出人士的證據算不了什麼,他們隻是特例,或另類——因為他們是天才。但是那些沒有天才或極其普通的人呢——那些隻是不願因為年華老去而變廢物的人呢?
例如,像洛杉磯的J.W.瓊斯頓老爺子這樣的人,他在100歲時還能每天幹木匠活兒。瓊斯頓老爺子認為:把重達100磅的蓋屋頂用的材料搬上20英尺高的梯子不算什麼。他說,他沒體驗過生病是啥滋味。
又如,住在賓州特拉克斯維爾的裏昂?華茲特太太,已經70歲了,體重隻有96磅,因患神經炎和靜脈瘤常年感到疼痛難忍,她曾大約做過13次的手術。即使這樣,她的兒子對我說,華茲特太太不僅每天保持心情舒暢,而且忙個不停。她堅持自己把一套有9個房間的平房收拾得井井有條、纖塵不染,侍弄大花園裏四壇漂亮的灌木和花樹,還親自下廚,烘製她那遠近聞名的精美點心。
我的家鄉俄克拉荷馬州普華爾有個W.A.格拉漢姆,他活到100歲。格拉漢姆先生非常有錢,是他所在的社區的大恩人。他臨終前還保持身心活躍,每天步行10英裏來證明他堅信不移的格言:“一個站著的人頂兩個坐著的人。”
新罕布什爾的威廉?霍爾,100多歲了還能幫兒子一同經營農業。兒子照顧乳牛,父親則負責做飯忙家務。
家住緬因州馬奇亞斯波特的尤妮絲?H.巴爾馬太太是個103歲的老人,她對如何享受晚年生活頗有心得:“保持忙碌,讓你騰不出時間考慮你的煩惱和病痛。”
這些人都活得比大多數人長,卻都沒有表現出任何老朽、“老小孩時期”或大多數老年人常有的其他討厭的特征與跡象,相反,他們親曆了馬丁?甘伯特博士所謂的“人生第二高峰”——70歲以後再現的一種活力。
“老年階段自有其獨有的創造力和衝動,”甘伯特博士說,“我們直到最近才發現……我想,如果我們能發掘老年階段這有待開發的寶藏,每個人的生活都將變得更豐富、更快樂。”
既然有人能擺脫年齡的困擾——走向成熟而不隻是空度歲月,那麼我們也能。如果我們能驅除內心無用的恐懼,把心思放在培育心靈成長和精神成熟上,即使身體日漸衰老,我們也能常葆心靈的年輕。
社會學家大衛?雷斯曼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我們很有幫助,他說:“像伯特蘭?羅素或托斯卡尼尼這樣的人,因精神上能保持基本的活力,而使得肉體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弗洛伊德得了口腔癌而進食困難,卻仍然能充滿活力地麵對生活,活得活躍而又獨立。”
是的,學者與專家們正在不斷找到證據,扭轉我們原有的把老年時期看作是衰退時期的觀念。人到老年,不但不會削弱我們的各項能力,反而會重獲我們年輕時曾夢寐以求的創造力和成熟人格。如果我們把獲得成熟作為目標,就能真正體會到我們的晚年會像羅伯?布朗寧說的那樣:“前半生是後半生的準備。”
享受活到100歲的樂趣
1954年,兩位醫生——鄧巴家的兩兄弟——佛蘭德斯博士和他的哥哥法蘭西斯,最先開始了一項醫學上獨特的研究——百歲老人的研究。美國現在大約有1580位100歲以上(含100歲)的老人(包括男性和女性),鄧巴兄弟及他們的同事正在對其中20%的人進行研究。
在倫敦第三屆國際老齡化現象研究協會會議上,他們提交了他們的研究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他們顛覆了有關老年問題的一些傳統觀念。比如,他們提出遺傳跟一個人是否長壽沒有關係,但是與這個人的人格和情感素質卻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人健康、獨立、勇敢、友善、充滿愛心、熱愛工作,他也有活到100歲的可能——而且體驗其中的樂趣。
被鄧巴兄弟選作研究對象的百歲老人全都非常健康,熱愛生活,能夠照顧自己,他們對生活的興趣超過對死亡的恐懼。除了年齡,他們根本不老。
我認為,鄧巴的這份報告確鑿地證實:沒有所謂“變老”這一說法——是我們的拒絕成長才導致我們變老。
我們成熟的程度決定了這種不斷成長的過程。當我們放棄學習的渴望,停止人格的增長時,我們就不行了,我們就開始變老、變落伍了、準備躺進搖椅或廢物堆裏去了。身份證上印著的出生年月日證明不了什麼,我們將一路走下去。這也許發生在我們二十幾歲或三十幾歲時,年齡跟這沒有關係。
鄧巴的百歲老人報告明確指出:健康、愉快的老年和相應的心靈和精神的態度有關。
所有百歲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保持忙碌。鄧巴兄弟沒發現有哪一個退休後不找事做的人能進入他們的調查報告的名單!他們推測道:“退休和強製休閑教育使得他們不能繼續從事他們的工作。但是65歲以後他們還依然很健康,他們都希望工作,他們的健康的得來正是因為他們能不斷地工作。”所有百歲老人從某個崗位退休以後,又找到另一份工作。
在感情角度來看,這些百歲老人沒有一個脾氣暴躁、反複無常、刁鑽任性或難以相處,相反,他們性情溫和、心情愉快、無憂無慮、遠離疾病。他們大多不為健康擔憂。有一位百歲老人不記得任何一位醫生的名字,因為她從來就沒看過醫生。還有一位老人說她在113歲時第一次感冒,因此她孫子再也不同意她在雨天出門。
雖然這些百歲老人在飲食、抽煙或喝酒方麵各不相同,但是沒有一個對這些是沒有節製的,他們都懂得適可而止。
98%接受調查的百歲老人是已婚的,也很少離婚。他們生的孩子比美國的平均水平多1.6倍,平均每對生育子女3.9個,有10~20個孩子的不在少數。他們把撫養孩子當作樂趣,而非麻煩,他們從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出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