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天放先生給自己定下了做一個全方位的建築師的目標,他說:“作為一個一個建築師,要不停地上路,上路之後,要不停地打造一個個成功的有生命力的平台,去創作一個個有生命力的建築藝術品。”帶著這個目標,譚天放先生行在路上……
建築,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
譚天放先生是一位建築師,身上擔著多個責任,既要代表建設方,又要代表設計方,還要擔任裁判員。這個裁判要對群眾負責,要對社會和諧發展負責。
譚天放先生介紹道:“我們的建築建於天地之間,而人在其間,而且任何建築物的選擇都是人的選擇,現在這個時代是該抓住人了,人能夠參與嗎?是否是認真地參與?這個參與的過程是否和諧?是否能夠爭取共識?這些過程都是人參與的過程,而我們最終也是為人類服務。”誠然,一個建築物無論是政府主導,抑或專家領銜,以及公眾參與,都是以人作為中心,因此,譚天放先生引出了一句話,那就是:一個優秀的建築師必須具備的除了道德觀還要有為人類服務的態度以及為人類追求和諧的發展環境的責任。工業革命帶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然而,工業革命也遺留下來了一大串的問題,這就是環境破壞的遺憾。在建築過程中,譚天放先生更關注的是可持續發展,更關注的是一種充滿智慧,尋求和諧的建築藝術品。他一直在尋找彌補環保遺憾的材料,當竹子作為一種新型的環保材料出現的時候,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竹枝杆挺拔,修長,亭亭玉立,四季青翠,淩霜傲雪,竹的高節虛心,正直的性格和婆娑,常受人讚誦,劈竹成篾,編成石籠,內裝石塊,圍在岸邊用來防止河岸衝刷,鞏固堤壩,修建水庫,在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上被廣泛使用。譚天放先生介紹說:“竹子因為屬於草科植物,所以常被稱為高達的‘草’,它有‘春風吹又生’的特點,竹能觀賞、可藥用和食用、飲用,竹內有纖維,可以製成布,做成衣,而且是建築的好材料、亦可造紙,造活化炭,等等。”
曾有文記載:“竹子有一般木材所不及的優點,收縮量小,高度的割裂性、彈性和韌性,很好的紋理抗壓力和抗拉力,而且竹子具有經濟性、靈活性、低技術、安全性、舒適性、耐用性、可持續性的特點。”竹子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築材料之一,作為品質優良的建築材料,竹子比較便宜,且容易加工,竹子耐久性和安全性好,竹子房屋用竹子來建造,並輔以其它材料,可增加房屋的壽命,竹,或娟秀文雅,或骨節勁奇,或竿紫古樸,能豐富房屋的造型。竹子的用途極其廣泛。“竹子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樹木的三倍,即同時釋放三倍氧氣,改變大氣層之成份,”譚天放先生說,“保護地球母親是我們大家的責任。”
目前,作為國際竹藤組織成員之一的譚天放先生正在為“竹藤•;人居•;環境”而忙碌著,正致力於推動中國乃至全球竹藤事業的發展,進而達至減少貧困,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的目標。國際竹藤組織是獨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也是第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組織。當環境逐漸惡化,資源匱乏,為人類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為人類服務”的過程中也因此被增添了一個新的責任。肩擔這份責任,任重而道遠。幾千年前之譚國,之城廊,六千年前之浪漫,黃河之掙紮,之擺動,象征著我大中華之生命,浩浩蕩蕩,生生不息。
建築物是橫跨時空的,既實用,又凝聚著勞動人民的痕跡,同時還在不停地講述著一個個的故事,“何不用二十一世紀科技去做標誌,為後人省卻將來辛苦考古的時間和精力。”譚先生說。他的心,已經完全交給了這一個個有生命力的建築物。
采訪結束,筆者正欲起身離開時,才發現雨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停了,透過玻璃,窗外的天空被雨清洗過後,顯得更加清新明朗而透亮。而筆者的心,也如這雨後的天空一般,豁然開朗。
【人物簡介】
譚天放先生,新鴻基地產(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鴻輝預製件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大學建築係學士、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香港建築師學會資深會員、2005年榮獲中國一級注冊建築師資格,2009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大學院士,榮獲拔萃男書院體育館、遊泳池及宿舍大樓全年境內建築大獎,北京新東安廣場北京十大建築獎,北京魯班獎等多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