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
(代序)
2007年春天還是秋天,記不清了,接受了一個不知名刊物的一位
不知名記者的一次無名頭的采訪。隻記得來的是個女大學生模樣的,
談了一個下午,於是有了《書生張截煒》這篇文字。
時隔多年,實在不好意思,把作者的名字都忘了。回頭看看,此
文文筆雖然略覺稚嫩,卻無造作之感。文章雖然格局不大,卻無多餘
之話。文采雖然不稱盎然,卻無晦澀之嫌。三言兩語,人物形象亦可
稱躍然紙上。反正我的文集,不勞大人物作序,索性將之拿來,放在
集首,就當序吧。
提到張戩煒,常州人應該不陌生。不僅僅因為他是常州文廣新局
副局長兼劇目工作室主任、常州市政協常委兼文史委副主任、常州市
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常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等等,更因為
他的文字解讀了常州的曆史,豐富了常州的風土人情,使這個城市顯
得更曆練、生活、豐滿。
粗略翻閱張戩煒著的《舊時月色》,每篇文章的名稱都那麼詩意:
《滄桑文筆塔》《福地叢林天寧寺》《今宵酒醒何處》《風流總被雨打風
吹去》……黑白泛黃的照片,引經據典的闡述,娓娓道來的語調,曆
史的常州風貌躍然紙上。很難想象,用些許照片串成18萬字的曆史散
文集,如同他用60天完成近30萬字《文化常州》一樣,豐富的曆史
知識及深厚的文字功底,讓人望塵莫及。
我提出,請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張老師略微停頓了下,“驕傲!”
驕傲?在我的意識中,始終覺得驕傲是貶義的啊?張老師接著道來:
“中國人相信毛主席的教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而驕傲這個詞卻一直陪伴著我,從兒時啟蒙老師的評語,到現今知心好友評價。
但我不覺得不妥。是的,我很驕傲,這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隻是
張戩煒固有的特點。”斷金戛玉的語氣,目送飛鴻的眼神,一個大聲
說自己“驕傲”的人,讓人感覺不到絲毫張狂,是那麼真實。當“驕
傲”成為特點,一切顯得那麼自然。精通文學,愛好書法、繪畫、攝
影、音樂等,涉取所有藝術門類的精髓。獨享“過目不忘”天賦,沉
浸閱讀的樂趣中。知識日漸積累,修養逐步提升,創作過程被磨得圓潤,平和,渾然天成。
熟悉張老師作品的都知道,他的創作題材基本源於常州。這應該
不是單純的鄉土情節,還有一種使命感,以及誠摯的感恩心態。戴常
州的天,踏常州的土,喝常州的水,這本是自然攝取,他卻歸結為一
種恩惠。魁梧的體形、健康的體魄、獨特的文字敏感性、高雅的藝術
鑒賞力,他也歸結為一種眷顧。平和地看待一切,得到總去回報,所
以,他用文字來紀錄這個城市的人文、風情、事件,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我們也期待著新的“張版常州篇章”。
中途有電話打進,是一家出版社來電要他明確現今的職務,以便
在文首推介。幾次推辭,說不用。實在推不了,輕輕報了個“常州市
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看來,在他的眾多角色中,“作家”才是他最鍾情的,也是最樂意提及的。他曾調侃自己是“一不小心,誤入文途”,卻又暴露他是多麼竊喜這種誤入啊!
采訪臨近結束,我提出,是否可以提供幾張生活照及書法作品?
一一委婉拒絕。此時,張老師又是如此低調的驕傲著,不接受任何與
文字無關的宣傳,單純地從事鍾愛的文字工作,隻做一個熱愛常州、
根植於常州的“書生”。
采訪後記:
采訪持續了3個小時。我不是有經驗的記者,不知道這樣的時間
是長還是短、也不知道成不成功?回來後整理采訪稿,成了很大的難
題!采訪時談的內容太多:暢談古今曆史、分享人文風情、激情文學
創作、享受休閑生活。完全脫離了大綱,沒有了主題,沒有了線索,
沒有了中心思想,要怎麼去開始,又怎麼來結尾?如何才能全麵地呈
現談話內容,又彰顯出人物鮮明特點?一連串疑惑,遲遲下不了筆。
最簡單的也許最真實,平鋪直敘吧,但願這簡樸的文字能塑造一個豐
滿的“書生——張戩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