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小時後,羅伊一臉鬱結的走了出來,很顯然,他想要的“低價”的秘密,並沒有找到。
在剛才,他通過基諾在斯坦福的人脈,找到了一位商學院的教授,詢問了一些商業曆史的問題,比如,曾經的郵購巨頭西爾斯是如何把商品便宜的賣到全美的。
得到的答案是:量大。
19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美國人口隻有5600萬,並且其中三分之二都生活在農村。
那個時候,一個重大的技術加社會變革誕生了,就是美國的鐵路有了巨大的發展。19世紀後期,美國在全國範圍內鋪設的鐵路線,讓本來處於邊遠地區的農民們進入了現代消費體係。在這個階段之前,所謂的“零售”基本上都是傳統的街邊小店的形式,很多就是小的夫妻店。
這種業態是無法覆蓋到當時美國廣闊的大農村的。所以,整個社會急需一種新的零售形式來滿足這些人的需求。
這種新的形式就是:郵購。
當時的西爾斯可以說是一個銷售天才。他非常了解農民需求,會收購一些因為欠債而遭到抵押的積壓商品,其中有些商品隻是因為不符合城市人的審美而被抵押的,所以買下來的價格非常便宜。但是對於農民來說,樣式其實不重要,所以很快這些商品在鄉下成了暢銷品。西爾斯大賺了一筆。
現在這時間,網購的人們都是有電腦會上網的城市年輕群體,他們可能在意價格,但是也在意款式、質量、牌子、流行趨勢,所以西爾斯這個“低價”策略,對羅伊的電商公司,並不適用。
當時的西爾斯也非常注重服務。在那個時候,他就推出了“保證滿意,否則原款退還”的自由退換貨製度。西爾斯還仿照同行推出了“貨到付款”的方式,讓農民客戶們進一步放下戒備之心。
這兩項措施不但讓用戶體驗更好了,反過來還要求西爾斯公司自己必須提升產品品質、優化運營效率、提高服務水平等等。
靠著這幾項創舉,西爾斯迅速做大,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美國最大的零售企業。
這個優質服務的套路,羅伊上輩子就知道了,所以,也沒有借鑒意義。
羅伊在心裏不斷的琢磨,西爾斯那時候是因為夫妻商店無法覆蓋農村用戶,而興起的鐵路和郵政係統,正好幫助他可以觸達這些客戶。而新興的互聯網用戶則主要集中在城市,他們開車千萬超市非常便利,完全沒有必要從網上購買東西,而且還要等上好些天,購物體驗比著商場更是有不小差距。
西爾斯那時候,夫妻小店對上遊供應商的影響力非常小。而郵購公司由於可以相對統一地采夠,所以就可以把價格降低,這也是農村用戶非常在意的。而網上售賣的話,如果大量統一采購,很可能造成庫存積壓,增加倉儲陳本,再加上郵寄費用這一項,價格很難降下去。
特別是“價格屠夫”沃爾瑪橫刀立馬,網購商城價格上根本沒有出路。
羅伊印象中非常深刻,哪怕是2010年的時候,美國網購也沒有興起,跟中國內地雙11熱潮比著,簡直慘不忍睹。當時還有很多國內網友大肆嘲笑美國技術落後呢,在帖子上豪情萬丈的唱著超英趕美的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