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富人思維的道路(2 / 2)

回歸到最初的那個研究:如果你想讓富人掏錢捐款,這個廣告詞應該怎麼寫呢?

研究者做了幾個實驗,結果非常相似。其中一個實驗是跟一個救助孩子的慈善機構合作,在他們的捐贈網站上搞測試。

他們測試了兩個廣告詞——1、“讓我們一起來救一個孩子”,2、“你=救命者”。

結果是,對於那些年收入9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者來說,第二個廣告的效果大大好於第一個廣告詞。

羅伊總結道:“一般我們認為捐款活動,都是眾人合力去做一件好事,為的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可是你要想說服高收入者捐款,說‘共同的目標’他根本不感興趣。你得強調這個捐款行為是他的一個個人成就。換句話說,高收入者救孩子不是為了那個孩子,而是為了給自己增加一項‘曾經救過人’的成就。”

範曉震驚的合不攏嘴:“富人大方的捐款原來不是為了愛心,而是為了自己?!”接著她又搖頭道:“這樣做不對,這是不對的!”

羅伊無奈的一笑,不得不又舉一個例子。

另一個實驗是在美國一所非常著名的商學院進行的,募捐的對象是商學院的校友,測試的廣告詞也是兩句:1、“向前一步,開始你的個人行動”,2、“讓我們支持一個共同的目標”。

羅伊道:“可想而知,第一個廣告詞大獲全勝,平均每個人捐款比第二個廣告詞多了150美元。”

範曉眉頭微蹙,一點也接受不了,她從小在國內受到的教育,就是應該把集體的需求放到第一位,人應該有點高尚情操,無私奉獻。現在居然無私奉獻是低收入者的特征?

羅伊道:“還有很多例子,比如還有一些別的研究,讓一些受試者回顧,你曾經有過的一次重大的經濟成果是怎樣的?比如你獲得一個高收入的工作,或者說你掙了一大筆錢。那次成功,是什麼因素促成的呢?是因為家的因素,還是教育的因素?

“結果發現,越是高收入者,越強調成功是因為他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天賦。

“所以,你知道我為什麼甘願承受捐款這種損失了嗎?因為我要求自己改變固守的觀念,走‘富人’才會做的選擇,為了讓自己不淪為低收入者。”

範曉這才恍然大悟,念叨道:“原來你捐款都是為了自己?!為了鋪設光鮮的履曆,為了獲得個人成就,為了彰顯自己的天賦!”她接著驚疑道:“自私自利就是你商業成功的原因嗎?”

羅伊完全呆住了,沒想到範曉用詞會這麼冷酷、紮心。兩人意見有分歧很正常,但是如此對立,那就是互相傷害了。羅伊壓抑著煩躁,低聲道:“這是因為高收入者的思維模式和低收入者不一樣——低收入者更願意依靠集體的力量,更願意互相依賴;高收入者更願意自給自足,靠自己解決問題!”

範曉內心掀起巨浪,警示道:“孩子,你該回頭了,這樣走下去,你會越來越孤獨的,最終將會一個人清冷的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