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捐款與特權(2 / 2)

“輿論引發的熱點災難一定要捐錢,至於其他亂七八糟的組織機構,少捐點……咳咳……賺個錢是真不容易,親,咱還沒到不拿錢當錢的階段。你可能理解不了我的心情,我還有無數個公司想要投資呢,但是苦於沒錢啊!”羅伊聲情並茂的傾訴,就差哭天搶地的質問上帝不公了。

“我……理解……了。”愛麗絲心頭的喜悅淡了幾分,心中百轉千回。雖然她說自己理解了,其實心裏對羅伊的行為充滿了疑問。她心裏生出了一個念頭,這就是為什麼自己達不到羅伊那高度的原因吧。

待愛麗絲離開,羅伊重重的躺屍在老板椅上,除了心疼能包養100個年輕貌美大學生夜夜笙簫、荒淫腐朽的錢不翼而飛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心底深知,富人捐錢和窮人捐錢的目標是不同的。

這個反常識的操作,是他能夠潛移默化積累社會資本的捷徑,是“富人”正確的操作。

在未來2017年4月,流出了一份哈佛商學院內部的、隻給高級教職員工看的、保密的備忘錄,刊登在《經濟學人》雜誌五月6號這期。(附錄1)

備忘錄列舉了哈佛商學院現在的年收入是七億五千萬美元,而且年增長率高達8%,總資產更是高達50億美元。

在這些收入中:

17%來自學費,商學院總共有大約2000個學生,每個學生每年學費高達7萬多美元。

23%來自麵向企業家的短期培訓班。備忘錄裏說的很實在,企業家們從這些培訓班裏獲得兩個好處——一個讓頭腦獲得一點“適當的刺激”,一個是從此可以自稱是哈佛校友了。

29%來自版權。哈佛商學院賣很多書,最重要的版權收入來自商學院的“案例分析”。

最後31%,也是最大的收入來源,是捐款。

不過!富人給名校捐款、給博物館捐款,和普通人資助失學兒童,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普通人捐款是出於愛心,富人捐款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私心,也可以稱為“理性”。

給著名大學和博物館提供巨額捐款,是這個人、甚至包括他的家族,進入上流社會的標誌。捐款是門票,慈善拍賣會是富人聯誼會。

美國大學和博物館會給捐款者提供一個社交網絡,甚至還提供社會地位。隻要你捐了錢,你就是“朋友”。如果你捐到一定的數目,你就是“合作夥伴”。如果捐得再多,還可以享受“創建者”待遇,有發言權。當然還有一個不成為的“規矩”,那就是給名校提供巨額捐贈的人的子女,將來是一定可以進入這個名校學習的。

當然,如果按照中國大學的道德觀,這應該叫腐敗。不過,如果是私立學校,人家也沒花政府和納稅人的錢,所以公眾也不好說什麼。

美國社會為了鼓勵富人捐錢,遊戲的核心玩法就是給捐贈者各種特權,所以,當羅伊具備捐款的資本時,就是能夠在社會各個圈子提升特權的時候。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硬著頭皮也仍要去做的原因。

愛麗絲那邊剛走,範曉接踵而來,臉色嚴肅,語氣頗為不喜,“羅伊,愛麗絲昨天擅自捐出了500萬!”

【PS】附錄1:哈佛商業院和哈佛大學是合作的關係,財務和管理都是分開的、單獨核算的,哈佛商學院隻是用了哈佛這一塊金字招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