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後期的詩作有《白鶴》《森森之聲》等集。而1913年出版的英文本《新月集》,文字清麗如安徒生的童話,對中國現代文學有特殊的深遠影響。他逝世前半年的詩作共15首,後收入《最後的作品》一集中。
一位古希臘旅行家曾說過:“要講述一些想象出來的事,印度人是舉世無雙的。”泰戈爾是最早講出符合“現代”意義的印度故事的大師。他的小說創作成就堪與詩歌媲美。中長篇小說的傑作包括《沉船》《家庭與世界》和《戈拉》。短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有《摩訶摩耶》《素芭》等。
《沉船》是泰戈爾最受歡迎的長篇之一,發表於1906年。它情節跌宕起伏,文字流暢。以認錯了人這一線索,講述主人公拉麥希在生活中失去了命運帶給他的兩位姑娘的愛,迎接希望之船的沉沒這一悲劇性的故事。
另一部長篇《戈拉》,為泰戈爾奠定了現代印度首屈一指的小說家的地位。即便他隻寫了《戈拉》這一部作品,他的這種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戈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教派等方麵的爭端。人們希望在一部名著中看到的一切,這部小說幾乎無一不具:出色的人物刻畫;自始至終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流暢優美如詩一般的語言,以及令人折服的真實性。這些描繪同樣可以從《戰爭與和平》中找到。這兩部偉大的作品都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
《戈拉》發表於1910年,正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時期。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印度民族解放戰士戈拉這一光輝藝術形象。這是一位知識淵博、高瞻遠矚、勇於行動的印度青年。他對印度教的熱愛是與他對祖國的熱愛密不可分的。最後為了後者,他毅然走向了新印度教派,為真理而獲得“新生”。通過戈拉這一人物,作者歌頌了新印度教派教徒的愛國行動和對祖國自由的堅定信念,同時也批判了傳統的落後思想。
泰戈爾反映婦女問題的短篇小說《摩訶摩耶》以它悲劇性的情節扣人心弦,堪稱佳作。
泰戈爾創作的另一個重要成就是戲劇。這些戲劇同他的詩歌一樣出類拔萃。他留下的38部劇作幾乎囊括所有戲劇形式:悲劇、喜劇、諧劇、寓言劇、舞劇、獨角戲等等。其中最優秀的,有《大自然的報複》《犧牲》《紅夾竹桃》《首陀羅友朗》等。
《犧牲》一劇,一些批評家稱其為印度現代文學中最偉大的劇作。該劇中人物鮮明、構思奇巧,多種戲劇衝突重迭出現而不影響全劇的統一。劇中國王和王後因獻祭而發生衝突,王後支持祭司與丈夫作對。神廟管事賈亞希瑪答應除掉國王,卻又下不了手。後來王後、祭司等陰謀敗露。賈亞希瑪自刎,實踐了獻王室之血於迦利女神像前的諾言。《犧牲》劇情衝突激烈,在國王與王後的衝突之中,表現了基於同情的人性普遍法則與傳統儀禮主義禮法之間的較量。賈亞希瑪失敗了,但他的死決定性地(同時也是悲劇性地)取得了衝突的解決。
從某些角度看,《紅夾竹桃》一劇堪稱泰戈爾戲劇藝術的高峰之一。該劇裏,對殘酷無情的社會製度的痛斥與重申愛情偉力的主張結合在一起。劇中女主人公南妮與情人倫揚反對國王的暴政,她進謁國王並被後者所迷戀。國王得悉南妮已有情人後大怒,中斷會見。倫揚與國王格鬥失敗而殉難,他的死促成國王的真誠悔悟,泰然麵對禦林軍的倒戈宣戰。南妮的形象是泰戈爾劇中女性角色裏最獨特的一個,她美麗而剛毅,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泰戈爾也是一位音樂和繪畫藝術大師。他說:“從與音樂的接觸中我找到了心靈難以接近的最高主宰。”他寫了上千首歌詞並為大多數譜了曲。從巴德瑪河、恒河上的艄公,到井邊取水的姑娘、浪跡四方的歌手、農婦、紡織娘——一切凡人瑣事都被他譜寫為生命樂章。
泰戈爾自幼受西方音樂的影響,對印度的古典音樂、民間音樂也領會深透,這使他在音樂作品上的收獲同文學上一樣讓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