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Part5 未來篇(6)(1 / 3)

海外市場首先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美元、歐元、澳元之間是可兌換的。由於其可兌換性,理論上金融產品在不同市場之間隨時可以變換,市場的角度可以變化,投資者有很多種選擇,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今天在美國市場買的是債券,明天可以到歐洲市場去買歐元了。資金是流動的,並且總是流向最能賺錢的地方。由於人民幣的不可兌換,國內市場相對來說就是一個封閉的市場。

“中國的金融市場和海外的金融市場,就整個大的市場之間來說,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獲利的機會和幅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曾任光大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的香港應玉明博士說,“中國大陸是封閉市場,香港是與國際接軌的。大陸隻能按這個封閉係統內的投資回報來比較。而在香港,投資回報與歐美等主要市場是一致的。”

3. 產品豐富性不同:需求決定產品創新

在海外,金融投資工具(如股票、債券等)很多,僅是在美國各交易所公開交易的股票大約有15 000多隻。

海外的產品衍生工具特別多。據一家外資銀行上海負責人介紹,衍生工具在歐洲有幾萬個品種,光是他們銀行本身,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產品推出。

隻要有需求,就有供給,隻是一個交易成本的大小或高低。海外市場金融投資產品總是在不斷地創新。但是其原理都是一樣的,萬變不離其宗,像結構性產品。

比如,單純投資股票,可能有人覺得風險太高;單純去買債券,可能又覺得回報太低。於是,海外的金融機構通過國債、股票等,創造出了結構性產品。把這兩種做一個結合,變成中性的,讓投資者去選擇,相對會容易接受一些。

除了股票上市以外,要有股指相關的產品,才能會有對衝的可能。在海外,跟股指相掛鉤的期權品種,是全世界幾乎各個交易所都有的產品。在中國,由於投資工具少,隻要是在下跌的時候,再有本事,也很難掙到錢。與股指相關的產品推不出來,市場缺乏規避風險的工具。這是中外最大的差別。中國在1999年的3·27事件以後,國債期貨就停掉了。自那以後,就一直沒有推出新的國債期貨新金融品種。

2004年2月,中國銀監會正式發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國內銀行和外資銀行針對個人高端客戶紛紛推出各種理財產品,這可以看作是一種金融機構衍生產品推出的前奏,這隻是一個開始。與外資銀行已經推出並在中國銷售的產品相比,國內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有很大的差距。

4. 價值回歸:市盈率不同

市盈率體現的是股票在一定程度上的實際價值。在海外,股票的市盈率不會太高,尤其是在網絡泡沫(也隻是持續了2~3年)以後,更是趨向了一種價值回歸。中國股市近幾年來由2300點到1300點左右,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體現了這樣的一種趨勢。

長期以來,A股市盈率普遍高於海外市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如今,在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已經啟動、QDII(合格境內機構赴海外投資者)將要推出的預期背景下,A股市盈率下降、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5. 管理規範性不同

在中國,投資者中了圈套蒙受了額外的損失,沒有很好的法律程序去討個說法。一是沒有法律程序;二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補償機製,或者說在中國補償機製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個人投資者在中國投資市場中,顯而易見是弱勢群體,無奈、無辜又無助。投資者現在風險意識比較薄弱,但是不一定是他們自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