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一周
新民一周
閘北與靜安撤二建一組建新靜安區,最大的看點是,這是上海首次跨越蘇州河組建區域,充分體現了聯動發展、協調發展、一體發展的新思路。
上海區域自1949年以來,從30個區,調整整合到今天16個區縣,基本路徑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以及管理能力不斷增強,管理邊界不斷擴大,擴大區域麵積、減少區域數量,加強整體發展能力。
在閘靜之前,物理變化是重要特征。比如黃浦與南市、盧灣,主要還是相鄰區域整合,擴大區域麵積,便於整體發展。這當中,按照自然形態進行區域布局是主要劃分依據。比如,原先是寶山的長興島、橫沙島劃歸崇明,依據是形態相近的三島,可以更好協同發展。再比如,相關區原來的浦東部分劃歸浦東新區,更多也是出於以黃浦江為界便於管理的物理原因。
以自然形態進行界域劃分,是古往今來的常態,特點就是清晰、方便。世界是如此,比如尼亞加拉瀑布和五大湖,隔開了美國與加拿大;地中海,隔開了歐洲與非洲。中國是如此,太行山脈隔開了山東山西,洞庭湖分開了湖南湖北,黃河區分了河南河北。上海在閘靜之前,基本也是由黃浦江、蘇州河為大框架,分開了各區縣,通常區域到了江邊河邊就結束了。
由於曆史的原因,黃浦江以西、蘇州河以南的區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總體上比域外區縣發展得更好。比如閘北,與靜安僅隔條蘇州河,雞犬相聞,但發展水平跟靜安比,差了一大截。撤二建一前,大體上靜安麵積人口都是閘北的三分之一,但兩區GDP差不多,也就是說,靜安人均發展水平大致是閘北的三倍。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閘北發展的曆史基礎比較薄弱。在抗日戰爭中,蘇州河北的閘北屬於華界,遭受了嚴重創傷,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薄弱。解放後發展過程中,雖然縱向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從觀念和區域位置看,依然不如一河之隔的靜安。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聯動發展、協調發展、一體發展,越來越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脈絡。區域間的發展落差,既需要補短板,也恰恰預示著發展的空間。就蘇州河兩岸來講,跨河聯動發展、一體發展,就是協調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重要空間。這既是發展的需要,更體現了上海決策者的前瞻眼光和戰略遠見。
市委書記韓正指出,閘北、靜安兩區“撤二建一”,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重要發展契機。他特別指出,這有利於提升區域整體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蘇州河以南地區的優質資源向北輻射,加快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進中心城區公共服務均衡化,促進民生改善。
閘北靜安撤二建一,是跨河聯動的神來之筆。原靜安區的特點是發展水平高,現代服務業繁榮,但發展空間基本飽和。閘北區的特點是發展空間巨大,但發展的投入和密度有待加強。跨越蘇州河,將靜安與閘北聯為一體,就是取長補短、揚長避短的妙棋。這不僅有利於原先兩區的發展,也體現了思路之新、立意之高。
以浦東開發開放為標誌,上海經曆了連續25年的快速發展時期。1990年,上海GDP為756億元,到了去年底,上海GDP已經達到了2.36萬億元,增長了30倍。中央對上海的定位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意味著盡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發展成就,上海依然任重道遠。實現宏偉目標,必然需要具備強勁的發展動力。這需要投入,更需要思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麵對沉睡的浦東,上海提出了開發的設想。小平同誌聽了彙報後,加了兩個字:開放。由此,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了上海的日新月異。
跨越蘇州河,新思路將展開發展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