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作者:理查德.卡利根
茫茫宇宙,是否存在外星人,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著答案。截至目前,對外星文明的搜尋主要集中於監聽外星人有意發給我們的無線電信號。不過即使外星文明並沒有試圖引起我們的注意,他們的活動也會產生可探測的痕跡。
一、搜尋外星文明光汙染
在夜間從太空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城市,因為城市有大量的人造光源照亮了夜空。相應地,人口稠密的外星球也能產生光汙染。
不過要想發現外星人的光汙染並非易事。縱使地球上全部的電能都被用來產生光,仍然比從地球上反射的陽光微弱數千倍。由此可知,即使外星文明也有光汙染,那也是非常微弱的,難以搜尋。
二、在外星球大氣搜尋化學汙染物
我們也可以在外星球大氣搜尋化學汙染物存在的證據。人造化合物——氯氟碳化合物具有吸收特定波長的紅外線的能力,即使大氣層裏隻存在萬億分之幾的這種物質,也能夠從遙遠的距離被探測到。
這就為我們搜尋外星文明提供了一種思路:探測外星球大氣中的氯氟碳化合物。但是要想發現這種物質,需要特別靈敏的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的靈敏度甚至要比目前最強大的望遠鏡的靈敏度還高。
三、搜尋核裂變產物
外星人或許已經掌握了利用核能的技術,而傾倒核廢料會在外星球上留下大量因核裂變而產生的罕見元素,比如锝和釹。
我們可以在星光中發現這些罕見元素存在的痕跡。但是這些元素的量必須足夠大,才能被探測和識別。阿根廷國立圭梅斯大學的吉列爾莫預測,大約需要10萬噸的锝,這一數量非常巨大。
四、搜尋“戴森球”
外星文明或許因巨大的工程項目而泄漏自己的行蹤,比如“戴森球”。弗裏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種理論,即所謂“戴森球”。戴森認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隻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戴森所設想的這種可以包圍恒星的球狀結構,被稱為“戴森球”。
“戴森球”能全部或部分遮擋住恒星的可見光,但是由於它被恒星炙烤,會發出能夠從地球上觀測到的紅外線。不過目前,天文學家仍沒有發現過任何的“戴森球”。
五、探尋“費米氣泡”
不僅僅是遮擋住一顆恒星的光線,外星文明或許會圍繞多個恒星建造數個“戴森球”。這樣就會在其所在的星係產生暗區,科學家稱之為“費米氣泡”。同單個“戴森球”一樣,“費米氣泡”也會輻射熱量,使其在紅外線波段可見。
但是想要搜尋到“費米氣泡”也並非易事。如風車星係,充斥著星際塵埃和暗區。而那些光亮度比較均勻的星係,比如橢圓星係,或許是尋找外星人的更好選擇。
六、尋找外星人改造恒星的證據
一個高級文明或許能夠改造其母星來保證自己的星球宜居。因為隨著恒星進入暮年,其內核的氫氣會耗盡,它們就會膨脹為紅巨星,將行星和行星上的生命吞噬。
而外星文明可以通過延長恒星的壽命來逃避災難。比如,將恒星其他部分的氫氣同內核氫氣相混合,去除恒星物質或調整其轉動的速率來改變內部壓力。這些都會給恒星帶來獨特的特征,是高級外星文明存在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