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詩人的花園 (1)(2 / 3)

想象不出,沒有書相伴的日子,會是怎樣的了無生趣。

書之味

我從沒把讀書當成是一件苦差事。書的饋贈,得於眼,而感於心。以至每次我從這個精神花園歸來時,別人常常會驚異於我突然間的成長。

當然,並不是隨便讀點兒什麼都能算是閱讀。周國平曾經說過:“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裏的精神行為。”所以,讀書,總是要選擇純正的、有深度的、有品味的名家經典,才會陶情怡性,啟迪心靈,開闊胸襟和視野,才會有益於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態度。讀書,要力拒膚淺、庸俗、低級趣味和嘩眾取寵。閱讀的質量,直接關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人文素質;閱讀的風尚,更是關乎整個社會對文化價值的傳承程度。

現在,我們的身邊有著太多的被當成教材的書,也有著太多閱讀教材的孩子。但我懷疑,一旦閱讀被綁附了功利的行為,一旦好端端的人文讀本被塗染了應試色彩,那麼,“悅讀”便成了“苦讀”,極品也淡化為快餐。

有一句名言概括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存在的遺忘。”小報雜誌取代了經典名著;看電視上網取代了聽海賞月;纜車取代了真正的攀爬;遊樂設施的剌激取代了精神上的冒險和愉悅。於是,經典文獻有了“繪畫”本、“漫畫”本、“簡縮”本以及多媒體,“視書”“翻書”“聽書”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讀書”,淺學輒止取代了精細和深入,消遣取代了思考。這樣一個消解文字的時代,一個讀圖的時代,一個繁雜浮躁的時代,注定了踏踏實實求知做學問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們正在慢慢地離自然而去,離人文思想而去,離精神上的高度和要求而去。

我有個酷愛雨果的好朋友,曾經捧著一本《九三年》對我講:“我真想去為雨果守墓!”多麼天真的願望,充滿孩子氣的真誠和敬重。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時候讀《聊齋》,一定要搬個小板凳坐到陽光下讀,因為,陽光下隻有故事,沒有鬼氣。

我曾經從書架的最底層翻出幾本八十年代出版的《安徒生童話》的小冊子,薄薄的,淡綠色的封麵,繁體字,插圖非常古典,隻是紙張都泛了黃,散著潮濕的味道。但不知為什麼,比起簇新華美的精裝本,這樣的小冊子更能給我的閱讀帶來一種奇妙的期待和激動。《小鬼和太太》《踩著麵包走的女孩》《沙丘的故事》……我一本接一本地讀,發現它們距離完整差得很遠。有一天,爸爸從舊書攤淘回一本皺巴巴的《曾祖父》,同樣淡綠色的封麵,同樣泛了黃,散著潮濕的味道,對我來說,卻是意外的財富,甚至愛惜到了舍不得去讀。那個晚上,我像守財奴一樣開心。

從來不懂時間多麼短暫

文 / 周曉燕

1

在紐約三個星期了。每當我走在路上,都會有一種不真實感。這是紐約嗎,我來這裏做什麼?這是NYU(紐約大學)嗎?大名鼎鼎的NYU,我怎麼可能來這裏?太假了。國內某位知名導演的女兒是我們專業的研究生,連她都在擔心如果將來不能超過自己的父親該如何站穩腳跟,那我們呢,我們該怎麼辦呢,老老實實改行?電影不是有錢就燒得起的,何況沒錢呢。太假了。

這學期拍5個膠片短片,第一個1分鍾,第五個5分鍾,中間類推。一卷膠卷兩分鍾,頭尾20秒是不能用的。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個鏡頭拍兩遍過。總共隻發了8卷。不夠自己買,買一卷30多美元,衝一卷30多美元。所以光是在膠片上就至少要花近千美元。所以製片人班就出來了。果然明白了為什麼大家老說膠片是燒錢的東西……

nyfa的一個同學說他做個期末短片花了7000美元……結果呢還差強人意。

剛到這裏時以為剪片子要用到蘋果,在已經帶了筆記本的情況下毫不猶豫買了個macbook pro,結果呢,全手工最古老的用鍘刀剪。這個對比啊,心碎……為什麼這麼多坎坷呢?用這樣配置的電腦玩三國殺聊QQ實在是浪費。

我們寢室三個人,表麵看起來還不錯,其實相處肯定是有隔閡。我不喜歡韓國人,不知道為什麼,怪怪的。可能這種不喜歡是源自那天她說年糕是源自韓國的。

今天電影表演課,不得不說NYU真專業,連這樣一節選修課都上得這麼專業,什麼機器都上來了,同學們居然把台詞背得滾瓜爛熟,各種指導糾正練習。我全意會,可惜怎麼都不能聽明白他們究竟講了什麼。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難道就是這個感覺嗎?太假了,好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