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存智慧,首先要學會和諧。
於個人來講,和諧能夠使人左右逢源,進退自如;於團隊來講,和諧能夠溝通意見、團結同事,形成戰鬥力;與世界來講,和諧能夠加深理解、達成共識,化幹戈為玉帛。
那麼,如何才能到達和諧的人生境界呢?
其實很簡單,和諧要靠忍、讓、退三個字去獲取。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的人都要經得起忍,讓,退的考驗。正所謂“以柔克剛,百忍成金!”劉邦“忍小取大,舍近求遠”,故能擊敗項羽;韓信大勇無方“胯下受辱”,才能成就一番王侯之業;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故能“三千越甲而吞吳”。
他們懂得忍讓,所以贏得一個全新的天下。
忍,就是不示弱的表現,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在逆境中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
讓,就是不計較一時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懷全局,著眼未來;
退,就是在逆境中,為了達到成功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種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策略。退一步而進兩步,為了失而複得,發展壯大,達到成功的目的。
“忍讓退”三字真言,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學問,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
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逐漸走向和諧的過程。年輕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總以為自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任何事都可以把握在自己的股掌之間。但是生活總是給人以不斷的砥礪,它賜予你失意和悲痛,讓你一步步地改變對它的態度,消弭對它的無畏,慢慢地將你打造得成熟、理智,直到和諧。
懂得“忍讓退”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忍一時不過是圖謀更大的發展。這表明你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未來方向有明確的規劃,對最終結果有充足的把握。
凡是沒有自信、沒有方向感、對未來沒有任何預見的人,往往都是衝動而幼稚的。他們看不到大局,隻憑一時衝動做事,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知道後悔。
忍、讓、退不是三個貶義的字眼,更不是恥辱。告別鋒芒畢露的青年,步入委婉豁達的中年,“忍讓退”是智慧老人送給我們的最好禮物。
當然,有些原則必須堅持,包括中國數千年以來所崇尚的價值觀。但是,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在現實社會裏,該堅持的並沒有堅持,不該堅持的反而抱住不放。其結果是,在很多事務中,許多人一直在跟自己較勁,和自己過不去,自己為難自己。
這本書就是把曆史上眾多憑借“忍讓退”而成功的事例綜合起來,加以經驗總結,成為一本成功勵誌類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