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高考英語科改革談基礎英語教育的再定位(1 / 2)

從高考英語科改革談基礎英語教育的再定位

考試研究

作者:餘麗華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基礎英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重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加強英語課外閱讀、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麵論述了基礎英語教育的改革趨勢。

關鍵詞: 高考英語科改革 基礎英語教育 語言運用能力

近日,有關高考英語科改革的兩則新聞引人注目:一則是從2016年開始北京市高考英語試卷分值由目前的150分降低到100分,這一消息引起全社會對基礎英語教育的大討論。另一則是關於高考試題改革的消息。《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年11期在首篇刊發了教育部考試中心劉慶思、程蒙蒙研究員撰寫的文章《關於高考英語科啟用語篇型語法填空題的研究》,文章稱2014年高考英語試卷結構的調整“主要以語篇型語法填空題替代幾十年之久的單句型語言知識題”。短短幾周內,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語篇型語法填空題……這麼多專業術語進入普通教師的視野。廣大基礎英語教師不禁自問:“我準備好了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英語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師資、語言學習環境、學生語言能力上都比三十年前有了質的提高。現在的基礎英語教學中還存在一些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問題,如重語法、輕語感,重考試、輕聽說的現象。在基礎英語教學中,填鴨式教學和標準化訓練相結合的模式還廣泛存在。英語高考分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給耗時低效的英語教學敲起了警鍾,紮紮實實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題海中解脫出來,是改變基礎英語教學現狀的有效途徑。

一是要重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國外有學者指出,在日常生活中,30%的時間用於說,45%的時間用於聽。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最缺乏訓練的語言能力就是聽說。英語教師是有能力改變“聾啞英語”現狀的。課堂教學中,英語作為目的語,要成為師生之間交流的基本語言。在當今較好的外部語言學習環境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聽、多看適合他們水平的英語節目,如CCTV News頻道的News Hour,China 24,國外的VOA慢速英語等。英語教師要重新思考在大班製學生進行有效英語口語訓練的策略,重視課前幾分鍾預備時間內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和展示,如值日生口語報告、課本劇演出等活動。這些模式為學生喜聞樂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使學生在口語活動中易於培養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是提升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認識。大部分英語學習者缺少與英美人士直接交流的機會,英語水平主要體現為他們的閱讀水平。語文課改專家溫儒敏認為:沒有課外閱讀,語文教學就是半截子。《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除課本外,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18~30萬字。對於大部分高中生而言,他們不知道英語學科的課外閱讀為何物。《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時間為幾百份的英語試卷所占據。高中生在反複的試題訓練中固化了“無題不讀,讀考結合”的閱讀思維。當我們回顧自己在中小學語文學習時,母語的閱讀水平是不是在題海中提高的呢?高考需要做題,適當做題可以提高題感,但海量做題卻讓閱讀訓練走向極端。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來源於良好語感的培養。英語教師要反思閱讀教學理念,改變標準化閱讀訓練的單一模式,努力改善學生的閱讀心理,引導他們讀一些語言地道,蘊含消息豐富的英語簡易讀物。學生在英語讀物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能品味到文字之美,體驗到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絢麗的異域文化。在大量的真實語言文本的閱讀中,學生的思維縝密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批判性、創新思維能力自然會增強。如果在閱讀中看到同學眼裏噙著淚花,看到一本本英語讀物在學生間競相傳閱,看到學生讀書報告中辯證性、創新性的觀點,這就是閱讀教學的成功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