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袁鴻林和他的女兒袁小逸:神童路在何方?(1)
2008年9月,袁鴻林將女兒送到學校,來檢驗他的“私塾教育”成果,再次引起媒體的關注。4年前,袁鴻林為“嗬護”女兒而開辦私塾經媒體報道後,各種聲音鋪天蓋地向他襲來。然而,執著於個人教育方式的袁鴻林並沒有停下腳步,在人們的質疑聲中,勇往直前。4年後,女兒能否適應學校教育?
按照風俗,嬰兒一出生,家長就要給孩子包上“蠟燭包”,就是用布單或被子將其緊緊包裹起來,據說這樣可以扳直手腳、避免畸形,甚至可以避免孩子長大後拿別人的東西……袁小逸出生後沒有包過一天“蠟燭包”,袁鴻林不相信那一套,更不願意讓那束手束腳的東西把女兒限製住,他希望女兒能自由發展。
袁小逸兩歲零8個月的時候,父母將她送到幼兒園。但幼兒園的那扇門仿佛充滿了魔咒,原本活潑開朗的袁小逸走進那扇門後竟然變得鬱鬱寡歡,常常會躲在教室的一角默默發呆。事後,袁小逸說,幼兒園讓她感到慌亂:目睹其他孩子受罰、經曆自己被其他孩子欺負……那些恐懼衝擊著她稚嫩的神經。到後來,她開始頻繁生病,感冒、發燒成了家常便飯。盡管打針讓袁小逸有著巨大的恐懼,但她寧願去打針,也不願意再去幼兒園。
每次送袁小逸去幼兒園,袁鴻林都覺得是“一場戰爭”。女兒一路哭鬧怎麼都不願意去,而袁鴻林除了心疼還有擔憂,怕這樣的逼迫會影響到女兒的心理健康。在幼兒園的一年裏,袁小逸生病的時間累積起來就有半年。這期間,袁鴻林有過很多次思考,也嚐試對女兒進行引導,比如,給女兒報她喜歡的舞蹈班、教她畫兒童畫、讚許她在幼兒園學到的東西,他希望通過這些來改變女兒“鬱鬱寡歡”的狀況。然而情況並沒有改變,老師的年終評語上寫著這樣一段話:和其他小朋友正常溝通、在群體中正常表達似乎還有問題。
在多次掙紮和思考之後,袁鴻林和妻子決定,將女兒接回家中。袁鴻林認為:強製孩子適應幼兒園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應該保護孩子的個性。領走女兒之前,袁鴻林沒有過多跟老師溝通,在他看來,眼前發生的一切都和女兒敏感的個性有關,和學校溝通起不了太大作用。
得知自己不用再去幼兒園了,袁小逸異常興奮。(來源:《婚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