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北京張喬峰:到學校上學會禁錮孩子思想成為木頭人1(1 / 1)

1、北京張喬峰:到學校上學會禁錮孩子思想成為木頭人1

家住北京的張喬峰,早年畢業於北大物理係,2011年9月23日,他為剛入小學不到三周的兒子辦理了正式退學,決定親自帶兒子在家上學。

兩年前,張喬峰把兒子送進了一所條件優越的寄宿製私立小學,入學才半個月,原本活潑好動的兒子,每次回家就一副蔫頭耷腦的樣子,判若兩人。父親既心疼也不解,獨自去了解情況。學校每班30名學生,每天朝八晚五的七節課,少有的戶外活動也經常被替代為課內輔導。6點放學以後,住宿班的學生就被圈養在宿舍,不再有自由活動時間。就連平常穿衣,也得嚴格按學校規定,裏外全套校服,無論早晚冷暖,不得自行增減。張喬峰覺得,這樣近乎軍事化的學習氛圍與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不滿7歲的孩子而言,確實有些早,而且某種程度上,也抹殺了孩子快樂的天性。於是,他決定把兒子從這個冷酷死板的學校裏撈出去。

出了學校,環境是輕鬆了,可孩子當然還得學習。然而,怎麼學,由誰教,才能既讓孩子學好玩好,又讓家長放心。張喬峰想著,最放心的辦法莫過於親力親為,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這對於北大畢業的張喬峰來說,還是有充分把握的。

“剛把兒子帶回家上學的那段時間,雖然父子間學得很輕鬆,效率也很高,但總覺得小孩一個人學習有點孤獨。”張喬峰回憶說,“為了培養兒子的社交能力,每天4小時學習結束後,我便帶他出去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

一開始,張洪午不太愛和其他小夥伴交流。每次課間,總是同學主動走過來,和他打招呼一起玩。漸漸地,他和所有老師同學都打成了一片。尤其那些需要團隊合作的項目,比如足球,他在場上主動配合,積極表現,和小隊員一起,玩得全場歡呼雀躍。與其說是一場比賽,卻更像孩子之間歡快的遊戲。看到孩子在集體活動中過得這麼充實,張喬峰決定,為兒子找幾個誌趣相同的小夥伴,大家一起在家上學。(來源:《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