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光:把患者當成自己家人
醫界高手
作者:曉超
在網上查找“張耀光”的資料,發現他為患者所寫的科普文章點擊量達到20萬人次之多,患者給他的感謝信也非常多。
一邊是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一邊是妙手回春的醫生。張耀光說:“一個人,如果能用學來的知識和技術去行善,去幫別人解除痛苦,也是自己的福分。”
撥開迷霧遇良師
說到選擇從醫之路,張耀光的緣由似乎有些與眾不同。既不是家學淵源,亦非誌向所然,卻有些無心插柳的意味。
說來也許大家不信,張耀光小時候最不喜歡的職業竟然是醫生。
1969年,張耀光出生在山東榮成市。那時,當地人民醫院X光室有一個很暗很長的走廊。那條“陰森恐怖”的走廊不知為何成為了他幼年時對於醫院最直觀的記憶。因為如此,讓小小年紀的張光耀對於醫生這種職業並無半點兒好感與興趣。
陰差陽錯讓張耀光高考時錯失了第一誌願學習物理的機會,成為了一名醫學生。因為愛好不在從醫,所以大學時的張耀光學得也心不在焉。成績維持在全班中等水平就覺得很好了。
畢業後張耀光分配到威海腫瘤醫院,醫院的工作環境給了他另一種感受。那時的他還是沒有把“做醫生”當成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雖然工作很認真很努力,得到了多方領導的認可,張耀光卻還是沒有明確自己究竟要不要在醫學這條道路上走下去。就在他左思右想徘徊不定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張耀光的一生。那年他26歲。
“我真正明白要做個好醫生,是到北京醫院進修學習的時候。之前我還想著,先到北京最好的醫院工作學習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到底是否適合走行醫這條道路。沒想到那時我遇到了我的老師王建業,他現在是北京醫院的副院長,那時候他是北京醫院最年輕的科主任。”提到自己的恩師,張耀光滿是感恩自豪的語氣。“當時給我印象最好的就是北京醫院泌尿外科的業務水平和科室文化,很團結很友好很開放。這對於我這個從小地方來的人來說,真可謂眼界大開。而且我覺得老師的人格魅力特別觸動我感染我。不管是行醫還是做人,都讓我很佩服,讓我願意跟隨他。從那時起,我突然有一種想要踏踏實實做事情的願望。我上學,包括上大學的時候,都是一種輕鬆‘玩’著的心態。這次是我真正想認真做一件事情了。”
來到北京醫院2個月後,他就對王建業說,“我想考您的研究生。”其實那會兒張耀光已經畢業4年,大學書本也束之高閣了4年,一切都要從頭學起。脫離了學校的環境,再想心無旁騖的念書,真的有些困難。因為有了信念,所以枯燥的學習又變得充滿動力了。考上研究生之後,張耀光有了一種新的感悟。“我感覺自己真的是‘上了正道兒’。從那兒之後,我開始加速度,邊讀書邊做課題邊做臨床。在恩師王建業的指導下,隻用2年時間就拿下了碩士學位。我覺得自己有點浪子開始回頭了的感覺,得奮起直追了。”
術業雙攻,創新技術造福患者
碩士畢業後,張耀光幸運地分配到了北京醫院泌尿外科。2003年,他又考取了協和醫院的博士學位,博士導師還是恩師王建業教授。2006年博士畢業2個月後,恩師和科裏學長朱剛醫生便找機會把他推薦到了英國倫敦國王大學醫院,學習腹腔鏡的技術。
那時,國內腹腔鏡手術正剛剛興起,還沒到成熟的階段。一次,日本腹腔鏡專家在北京一家醫院進行的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手術演示,手術從早上9點做到了晚上8點,最後還是改成開放術式才完成。這讓張耀光產生了疑惑——“腹腔鏡手術就是醫生為了挑戰自己而進行的。根本不是為了給病人帶來福音。”帶著這樣的心態,他去了英國。但令他驚訝的是,國王醫院的導師竟然一天能夠順利完成3~4例腹腔鏡前列腺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