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建設成為綠色港口
專稿
作者:任先正
0 引 言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及生態環境破壞,各國陸續出台相關政策,研究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技術,倡導低碳發展模式。上海是一個港口城市,洋山深水港區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區,位於東海之濱杭州灣的小洋山島上,是新建的國際集裝箱航運樞紐,理應成為低碳環保的綠色港口。
從低碳城市理念出發,從綜合層麵、自然層麵、經濟層麵、社會層麵、空間層麵等進行探索,參考國內外綠色港口的規劃和實踐,提出將洋山港區規劃為綠色港口,作為建設低碳城市的行動之一。洋山港區率先建成綠色港口,可以為世界港口綠色化,以及我國港口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同步提升起到示範作用。
1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 港區概況
洋山深水港區係國家頒布的保稅港之一,總體規劃由小洋山(北港區)、大洋山(南港區)和南彙蘆潮港地區(輔助配套區)等三大部分組成,由長達32 km的跨海東海大橋連接而成。
北港區和輔助配套區自2002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至今,已完成三期建設,共建成集裝箱專用泊位16個,岸線全長5.6 km,設計年吞吐能力930萬TEU,吹填砂1億 m3,總麵積達到8 km2。港區目前實際上已達到萬TEU的年吞吐量,成為太平洋西岸重要的集裝箱樞紐港。
根據洋山深水港區建設規劃,北港區的西部還將建設10~12個7萬~10萬噸級的集裝箱專用泊位和相應工作船碼頭,碼頭岸線總長近4 km,陸域麵積約2 km2,設計年吞吐能力為700萬TEU。北港區北側擬圍海成陸15 km2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南港區的建設正在籌劃中。
鑒於洋山港區已成為國際集裝箱運輸樞紐和我國大陸第一個保稅港,具有港口運輸和國際貿易的優勢條件;又有上海液化天然氣(LNG)的大型接收站,存在可利用的大量LNG冷能資源;還有東海風電場和大麵積麵陽山坡,具備開發新能源的可能;同時,小洋山自然島礁奇石林立,屬國家海島風景區之一,是上海稀缺的親海旅遊資源。因此,小洋山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還非常大,需要重視這塊處女地的發展新機遇,按照低碳城市規劃來進行設計,樹立起建設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的樣板。
2 建設綠色港口的必要性
建設綠色港口已經成為保護全球環境、貫徹節能減排方針、兌現國際承諾的戰略任務,綠色港口是當今世界建港的共同目標,也是第四代港口的重要標誌。我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洋山港區要率先建成綠色港口。洋山港區的建設可以不隻是實現工業文明,也可以是“綠色”的,即符合現代科學發展的、循環經濟方式的、產業相互鏈接的、功能相輔相成的、人與環境協調的、具備生態文明的海洋低碳綜合產業基地。鑒於小洋山島同時擁有樞紐港口、綠色能源及海島旅遊資源,而且區位優越,政策優惠,技術支持及相關配套保障有力,洋山港區完全具備發展成為我國低碳綠色港口的充分條件,可以建成我國第一座花園港口。
3 建設綠色港口的規劃構思
3.1 積極開發綠色能源
洋山港區有2個110 kV變電站,目前接受由東海大橋單向傳輸來的上海市電轉供本地。上海LNG接收站目前建成並投產300萬t能力(設計600萬t),將來擬在周邊建設港口燃氣電廠,就近使用天然氣,不必汽化後以管道輸送至上海發電再反供。可利用海灣開發風能,利用山坡開發太陽能,將洋山電站改建成智能電站接受綠色電能。加強和調整能源結構,以保證當地供電安全和減少長途輸電損耗,改變目前懸於東海大橋一線的供電模式,保障港口安全,甚至可以反輸上海電力,減少市區碳排放和汙染,樹立節能減排示範。
3.2 充分利用LNG冷能
LNG汽化輸送上海時形成大量冷能,按常溫氣態工況下1 t LNG汽化釋放88 kJ能量計算,LNG可利用的冷能折合電量約250 kW?h。據此推算,洋山港區LNG接收站建成後,僅一期年接收LNG 300萬t,則每年可利用的冷能約7.5億 ,相當於15萬 kW裝機的年發電量。目前這些能源還隻能導入海水中浪費,應當借鑒國際和國內案例,盡快予以綜合利用,實現節能減排。此外,要做好配套冷鏈產業規劃,支持空氣分離、節能冷庫等冷能利用項目盡早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