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命禪: 此中真意已無言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了今生的相識”。而人也不知在前世積累了多少功德才換來在這世上走一遭,生命是前世的奢侈,人所受的苦難跟今生能來這世間走一遭相比又算什麼呢?在來來去去的人群中,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與那個前世千百次回眸的人拉緊了彼此的手,相約來世再見……
莫讓私心添煩惱
女人應該懂得,仁愛應摒卻私心,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善與愛無法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自私是一種潛藏在心靈深處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與表現通常是不為人所察覺的,私欲較強的人不顧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滿足的時候卻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問道,時日一久,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雲遊。
有一天,在日落時他們借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著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
“你們兩位前往求佛吧!我決定留在這裏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於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他太沒有誌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
寡婦看到老三一表人才,就自願以身相許。老三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絕道:“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後,女方又提出要結婚,老三再度婉拒道:“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戶人家的兒女們都長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願幫助她,他不入山打坐,反而為一家孤兒寡母服務,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欲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淨域,可以說他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謂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更是救世的良方。
這則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甚至是做人的根本,一個身懷無私之心的人,總是把他人的悲苦裝在心裏,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邊;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佛者;相反,現實中也有一些人,他們總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結果生出許多無端的煩惱。
從前有一個人,經過長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幹渴。他看見一條竹筒連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細流,就趕緊跑過去捧水便喝。喝飽後,他滿足地對竹筒說:“我已經喝夠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說完後,發現水依然細細地流著,心中發起了火:“我說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為什麼還流?”有人見到他這個樣子,暗自發笑,上前開導說:“你真沒有智慧。你自己為什麼不離去,反叫水不要來呢?”
世間的人掙紮於七情六欲,可是久而久之對這纏人不休的欲望也會生出疲厭。如是就想:“這些誘人的色聲香味,不要再來到我的麵前,使我眼見心煩。”可是五欲依然如舊,不斷糾纏人心,於是按捺不住大發雷霆,再次詛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遠不要再出現,為什麼你還來糾纏,讓我見到心生煩惱?”有智慧的人說:“一個人若要離開五欲,應該收攝自己的六情,關閉心意,妄想不生,這樣才能得到解脫。何必執著眼前的事相,而希望它不生呢?”
其實,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
人,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並不是無藥可救的。
所以,女人應該懂得,仁愛應摒卻私心,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善與愛無法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一個自私的人注定會傷害到自己,而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而會從別人那裏得到好處。把自私從你的心裏趕走,你的心中就會充滿光明。
在不如意的人生中好好活著
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第三是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遵守這“人生幸福三訣”,就不會活得太累。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總是如此。世事沒有一帆風順的,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表麵看來沒什麼區別,其實質卻大相徑庭。
生活的畫卷已經攤開在你麵前,是屈服地背道而行,還是坦然地積極描繪,生活會告訴你不同的答案。
有人說,人的一生之中隻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爺的事”。今天做什麼,今天吃什麼,開不開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決定;別人有了難題,他人故意刁難,對你的好心施以惡言,別人主導的事與自己無關;天氣如何,狂風暴雨,山石崩塌,人力所不能及的事,隻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過於煩惱,也是於事無補。
人活得“屈服”,離道越來越遠,隻是因為,人總是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輕鬆自在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大熱天,禪院裏的花被曬萎了。“天哪,快澆點水吧!”小和尚喊著,接著去提了桶水來。“別急!”老和尚說,“現在太陽曬得很,一冷一熱,非死不可,等晚一點再澆。”
傍晚,那盆花已經成了“黴幹菜”的樣子。“不早澆……”小和尚見狀,咕咕噥噥地說,“一定已經幹死了,怎麼澆也活不了了。”
“澆吧!”老和尚指示。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來,而且生機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們可真厲害,憋在那兒,撐著不死。”
老和尚糾正:“不是撐著不死,是好好活著。”
“這有什麼不同呢?”小和尚低著頭,十分不解。
“當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
小和尚低下頭沉思起來。
晚課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麵前問:“怎麼樣?想通了嗎?”
“沒有。”小和尚還低著頭。老和尚嚴肅地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得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活著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成佛的人,絕對成不了佛。”
說到此,老和尚笑笑:“他今生能好好過,卻沒好好過,老天何必給他死後更好的生活?”
對於禪院裏的花來說,“和尚沒澆水”雖然很不如意,但那是和尚的事,“好好生長”才是它自己的事,這盆向前看的花,得一天壽命,便好好過一天,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
哀莫大於心死,撐著活其實就是已經心死。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都沒有領悟何為真生命,還能指望他能死後有全新的生命嗎?
做一個好人其實很容易,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第三是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遵守這“人生幸福三訣”,就不會活得太累。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一有過錯,就終日沉浸在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那麼其人生的境況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不僅失去了正午的太陽,而且將失去夜晚的群星。
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並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萬彙憑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讓別人的做法決定自己的人生原則,為別人的錯誤埋單實在不劃算。
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認為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有煩惱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同樣,認真對待紛擾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
生命不可棄權,活著就是幸福
一邊是死亡的震撼,一邊是活著的瑣碎,我們很容易被死亡所震撼,然而我們更容易被活著的瑣碎所淹沒。不要去在意那些繁雜的糾葛,活著就是幸福。
對每個生命而言,最最重要的是: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有位青年,厭倦了生活的平淡,感到一切隻是無聊和痛苦。
為尋求刺激,青年參加了挑戰極限的活動。
活動規則是:一個人呆在山洞裏,無光無火亦無糧,每天隻供應5千克的水,時間為整整5個晝夜。
第一天,青年頗覺刺激。
第二天,饑餓、孤獨、恐懼一齊襲來,四周漆黑一片,聽不到任何聲響。於是他有點向往起平日裏的無憂無慮來。
他想起了鄉下的老母親不遠千裏地趕來,隻為送一壇韭菜花醬以及小孫子的一雙虎頭鞋。
他想起了終日相伴的妻子在寒夜裏為自己掖好被子。他想起了寶貝兒子為自己端的第一杯水。他甚至想起了與他發生爭執的同事曾經給自己買過的一份工作餐……漸漸地,他後悔起平日裏對生活的態度來:懶懶散散,敷衍了事,冷漠虛偽,無所作為。
到了第三天,他幾乎要餓昏過去。可是一想到人世間的種種美好,便堅持了下來。第四天、第五天,他仍然在饑餓、孤獨、極大的恐懼中反思過去,向往未來。他責罵自己竟然忘記了母親的生日;他遺憾妻子分娩之時未盡照料義務;他後悔聽信流言與好友分道揚鑣……他這才覺出需要他努力彌補的事情竟是那麼多。可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挺過最後一關。此時,淚流滿麵的他發現:洞門開了。陽光照射進來,白雲就在眼前,淡淡的花香,悅耳的鳥鳴——他又迎來了一個美好的人間。
青年扶著石壁蹣跚著走出山洞,臉上浮現出了一絲難得的笑容。五天來,他一直用心在說一句話,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
放下死亡的包袱,敲開自己的心扉,積極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才能好好地活著。
一位名人去世了,朋友們都來參加他的追悼會。昔日前呼後擁、香車寶馬的名人躺在骨灰盒裏,百萬家財不再屬於他,寬敞的樓房也不再屬於他,他所擁有的隻有一個骨灰盒大小的空間,山珍海味澆灌的肚子也化成了一把灰燼。
從名人的追悼會上回來,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產生看破紅塵的念頭,那麼聰明的一個人,那麼會算計的一個人,每一個曾經與他鬥的人最終都敗下陣來,可是他鬥來鬥去也鬥不過命。撒手人寰以後,一切都是空。
人們想:趁現在好好活著吧,活著就是幸福,什麼利、權、勢,轟轟烈烈了一世,最後還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路?以前踩著那麼多人的肩膀向上爬,得罪了那麼多人,值麼?
追悼會是一次洗禮。從死亡的身邊經過以後,才知道活著是怎麼回事。
明天還是要忙忙碌碌地奔波,鉤心鬥角地生活。
一邊是死亡的震撼,一邊是活著的瑣碎,我們很容易被死亡所震撼,然而我們更容易被活著的瑣碎所淹沒。不要去在意那些繁雜的糾葛,活著就是幸福,女人好好珍惜現在鮮活的生命。苦痛、傷害、低迷等,一切的一切僅僅是生活中小小的注腳而已。活著,即意味著追求幸福的資本和契機。
生命存於一呼一吸間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換更替的過程。人在呼吸的一瞬間,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人生隻在呼吸之間。要時時更新自我,不眷戀舊我,不追悔往昔。“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吐故納新,讓生命之樹常青。
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很怕提到“死”字。佛門講究生死輪回,把一次生命的結束當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
其實,我們的生命終究是要走向終結的,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劫,何不把生死看得淡然、坦然一點呢?死其實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隻有死才有生,宇宙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生生死死中循環不息的。
天地造化賦予人一個生命的形體,讓我們勞碌度過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後才讓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後的安頓,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會善待自己的死。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這是一個重要的結論。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它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複回。
一個人隻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方向,好好地活著,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無比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死亡的人。
生命究竟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或許能給你啟示:
有一天,如來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
“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著問。
“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並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佛祖聽後搖了搖頭。
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又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隻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於飲食間,所以才要托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著不隻是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們麵麵相覷,一臉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後連連點頭微笑。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側麵。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才會有那麼多的帝王將相苦練長生之道,卻無法改變生命是短暫的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鳥為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向上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隻爭朝夕”,從不鬆懈,卻身心俱疲的生活。
這些弟子看到的都隻是生命的表象,而燒火的小弟子的徹悟,卻在常人之上。人之一生,猶如一呼一吸,生和死,隻是瞬間的轉化。了悟這點,方能做到努力把握每一刻、每一秒。
生命之旅,即使短如小花,也應當珍惜這僅有的一次生存的權利。要讓生命更精彩,我們理應在有限的時間裏,綻放生命的花朵。生死是人生的一個大學問。一個真正善其身的人,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所以才能夠善其死。好好活著是最緊要的事情。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換更替的過程。人在呼吸的一瞬間,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
人生隻在呼吸之間。要時時更新自我,不眷戀舊我,不追悔往昔。“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吐故納新,讓生命之樹常青。
對死亡的懼怕每個人都有,不是每個人就能有嵇康那樣的氣魄,他在臨刑前還要撫琴彈奏一曲《廣陵散》,並無奈地說:“從此之後就無人再懂《廣陵散》了,它要遺失了。”但如果把大好的光陰用在如何懼怕死的問題上還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樣好好活著,把握這一呼一吸之間僅僅一次的寶貴生命。
生命是向老天借來的日子
當死亡的陰影籠罩我們時,我們才突然覺得人生苦短。那些未盡的責任怎麼辦?那些未了的心願怎麼辦?那些未實現的諾言怎麼辦……麵對死亡通知書,人們隻能踏上那條不歸路。追悔也罷,遺憾也罷,結局無人能改,一切悔之晚矣。
非洲有一個部落,嬰兒剛生下來就“獲得”60歲的壽命,從60歲算起,隨著嬰兒長大,以後逐年遞減,直到零歲。人生大事都得在這60年內完成,此後的歲月便頤養天年了。
這種計算方法非常的獨特。人生不過是我們從上蒼手中“借來”的一段歲月而已,過一年“還”一歲,直至生命終止。
生命既是借來的一段光陰,每過一分鍾,我們便會失去生命中的一分鍾。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假如人能活70歲,而每天睡覺8小時,那麼70年會睡掉204400小時,合8517天,為23年零4個月。這樣,人還剩下46年零8個月的時間。此外,閑聊、看病等時間,再加上退休後不工作的時間,約合36年零2個月。如此算來,一個人活到70歲,自己隻有10年零6個月的時間可以用來做些事。更何況人們並不是人人都能活到70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