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彼得·林奇教你認識基金投資風險(1 / 3)

第九章 彼得·林奇教你認識基金投資風險

估量風險,理性投資

林奇認為,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基金投資也不例外。在剛過去的2006年裏,中國股市出現了大牛市行情。在股票市場強勁上漲的推動下,股票型基金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業績,平均淨值增長率為10983%,54隻基金年淨值增長率超過100%。

基金的高收益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在基金巨大賺錢效應吸引下,越來越多新投資者開戶加盟,許多老股民也紛紛轉變成基民,基金投資者隊伍迅速壯大,基金數量和規模也出現爆炸式增長,全年共發行了90隻新基金,加上老基金的持續營銷,基金總規模增幅超過了4000億元,相當於過去5年的總和,獲得了超常規發展。

然而,在看到基金的賺錢效應之後,部分投資者將基金當做無風險的收益方式,通過抵押汽車、房產、借錢、貸款等方式將資金投在基金上。這種過度投機帶來的風險是非常巨大的。無論是從投資角度還是從理財角度,理性是投資的基石,基金投資不能忘記風險。

在不同的市場階段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收益預期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或許不能肯定此時是不是恰當的入市時機,至少可以肯定,今後的基金收益要繼續保持2006年的高增長恐怕並不現實。因為國內股市雖處於前所未有的大好發展階段,但經過2006年的全麵恢複性上漲後,今後的市場情況變得更為複雜,不可能始終呈現普漲的“皆大歡喜”狀態,股指波動幅度明顯加大,基金取得投資收益的難度也將加大。基金雖然是一種專家理財品種,但也是一種有風險的投資,“專家”也並不能保賺不賠。

以往的一些數據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從出現開放式基金的2002年至2005年,股票型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別為—5%、1899%、—119%、35%。一旦投資收益達不到持有人的心理預期,將會給基金公司帶來巨大的贖回壓力,促使基金公司對基金持倉的品種進行被動式調整,導致基金淨值的非理性波動,最終又會使持有人的收益受到衝擊和影響。

2006年股市狂飆以及基金發行熱潮甚至引發了不少基金業內人士的憂慮:“有些投資者就是衝著100%收益來的。這是我們最為擔心的。”在基金經理看來,正常狀況下,基金一年能為投資者帶來10%——15%的收益已算不錯的了。所以說,在股市火紅、人們趨之若鶩時,冷靜地分析、理智地判斷、謹慎地抉擇尤其重要。如果市場已處高位、波動加劇、難以判斷下一步的趨勢時,投資者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收益預期。一方麵可選擇基金產品的定期定額計劃,以分攤投資成本;另一方麵,調整自己的資產配置,將自己的偏股型基金資產適當減少,以有效回避係統性風險。

總的來說,股指處於高位時投資者要冷靜地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理性地投資基金。在這種情況下,多看少動是比較明智的抉擇,因為市場永遠會有機會,即使錯過了一波行情,以後還會有另一波行情。不管什麼時候,風險意識都是應該排在第一的。

擺正心態,警惕風險

投資基金最重要的是保持平穩的心態。林奇在投資過程中,總是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50832點,跌幅達226%,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股市曆史上的最大跌幅。林奇和美國所有開放式基金經理一樣,當時隻有拋售股票。但是,他始終保持著好的心態。這也是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重要的原因。

林奇說過,大部分人對股市的預測的錯誤的。林奇發現,在1987年10月美國華爾街股市暴跌1000點之前,沒有任何一位投資專家或者經濟學家預測到這次股市暴跌,也沒有一個人事前發出警告。有許多人聲稱自己早已事先預測到這次大跌,但是如果這些家夥真的預測到的話,他們早就會提前把他們的股票全部拋出了,那麼由於這些人大規模拋售,市場可能早在幾周甚至幾個月前就暴跌1000點了。

連林奇也不能預測股市,但他照樣取得年均29%的投資報酬率,13年增值29倍,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基金經理。

既然我們無法預測股市,那麼最好的辦法是不要預測股市。

不管股市暴跌還是暴漲,我們都保持好的心態,時刻警惕投資風險。這就是最成功的基金經理林奇告訴我們麵對風險的唯一辦法。

為了保持好的心態,警惕投資風險,我們要明白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1基金收益隨市場波動

基金是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證券產品,而證券市場不可能隻漲不跌,即使在牛市中,也會麵臨階段性風險。證券市場的波動必然會影響到基金淨值的變化,也就是說,證券市場蘊含的投資風險也同樣會體現在基金投資中。盡管基金有專家理財的優勢,盡管基金作為一種投資組合有分散投資風險的作用,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認定投資基金就是包賺不賠的買賣。基金提供給大眾的是一種理財服務,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基金應該是一種理財方式,而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徑。

“資本市場能夠長期帶給我們的回報率,仍然將會回歸到一個合理的區間。這個區間永遠不會是150%,也當然不會永遠低於10%。”林奇如是說。

2階段性風險來臨

目前,證券市場雖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整個市場環境根本好轉,流動性充裕,但畢竟經曆了一年多的恢複性的爆發式上漲,A股估值已趨於合理,市場繼續大幅飆升的動能已然減弱,投資將不可避免地回到企業基本麵的增長上來。

因此,市場可能發生的結構性調整將給基金投資的收益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進入2007年1月末,以金融地產為代表的前期龍頭股進入調整期,市場震蕩加劇,上證指數盤中震蕩超過100個點的交易日屢見不鮮。1月31日滬深大盤更出現了近年來少見的大幅下挫,其中深成指創下了九年半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和曆史最多單日下跌點數,滬綜指下跌點數也高居該指數曆史上的第二位。

基金重倉股成為下跌重災區,基金淨值表現自然不盡如人意。統計顯示,偏股型基金8個交易日平均跌幅為620%,基金淨值無一例外都是負增長。從單隻基金表現來看,有不少基金遭受重創,其中跌幅超過8%的有42隻基金,個別基金的跌幅甚至超過10%。

3收緊流動性信號越來越明確

種種跡象顯示,管理層收緊股市流動性的信號越來越明確。銀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防範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證券公司業務往來相關風險的通知》,禁止信貸資金違規入市;證監會要求證券公司對不合格資金賬戶進行全麵清理;國資委對於國有企業炒股風險也高度重視,並將建立一套跟蹤係統,對進入股市的國企資本進行監控;有關方麵對百姓從全民炒股變為全民投“基”的現象也十分關注,新基金發行開始放緩、持續營銷受到控製、大盤新股發行節奏加速,等等,這些都將使市場流動性逐漸收緊。

而更多收緊流動性的舉措可能正在醞釀之中,如國家有可能通過發行特別本幣債券方式募集資金,向央行收購外彙儲備進行海外投資經營,央行將進一步加大票據、準備金率等回收流動性的力度以及加息,等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勢必將有效收緊國內流動性泛濫的勢頭,而這一緊縮效應傳導至證券市場也是可以預期的。

4解禁股套現壓力大

2007年,股改限售股解禁進入密集期,套現壓力較大。其中,2007年2月限售股的解凍額度大幅上升為267億元,比1月份的162億元增加了100多億元。2月份解凍的81家上市公司中,限售股占解凍前流通A股比例在30%以上的有29家,多於1月份的24家,為當月涉及解凍公司數量的36%。解凍的限售股占解凍前流通A股比例在60%以上的有11家,而1月份這一數據僅為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