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鯰魚效應:有點危機刺激能引發強大的氣場力量(2 / 3)

慢慢的,熊開始向旁邊挪動,發出不甘的咆哮,它被這個站得筆直、毫無懼色的神秘動物給嚇住了,不知如何是好。可是,他仍舊站著不動,像一株喬木那樣筆直。

危險過後,他抖了一陣身體,猛地栽倒在潮濕的苔蘚地上。

這是個虛構的故事,卻是基於現實而來的,很多在野外遭遇狼或者熊的獵人都有類似的經曆。如果你進攻,必然被野獸吃掉;如果你害怕,野獸必然會攻上來;提高自己的氣場是唯一的出路。這個故事中,如果主人公沒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腦沒有快速旋轉故而發出“逼熊”的氣場能量,必然會被熊吃掉,所以,高速運轉的大腦是強大氣場的保證。有天敵未必是壞事,有危機也許就是福緣,鯰魚效應能夠刺激和提升我們的生存能力,讓我們生存得更加有活力。

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往往是我們生存的最大危機,最終激發我們強大的氣場。許多人都把對手視為心腹大患,是異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對手,就失去了積極向上的動力,最重要的是,他會失去強大且寶貴的氣場能量。

太過成功的人容易感到寂寞,因為他們很難找到自己的對手,少了人生中那種追逐獵物的快感。就好像金庸武俠小說裏的人物——獨孤求敗,一生想求一敗卻不可得,高處不勝寒,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武林中,當我們打遍江湖無對手時,自己的功夫實際上也廢了,因為我們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也沒有對手來滋養我們強大的氣場。欣賞對手就是欣賞自己,對手的存在是激發我們強大氣場的最大能量源。

有了對手,才能產生鯰魚效應,讓我們不得不發憤圖強,不得不銳意進取,不敢稍有懈怠,否則,就隻有被吞並、被替代、被淘汰。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那他就會甘於平庸,終致庸碌無為。一個群體如果沒有對手,就會因為相互的依賴和潛移默化而喪失活力,喪失生機。

當遭遇鯰魚般討厭的對手時,我們不該總是抱怨命運不公,而應該慶幸自己有了增強的氣場能量源,會在與對手的較量中越來越強大。

製造精神緊張,將他人懾服

人的精神支柱是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氣場的能量之源。再剛強的人,隻要其精神一倒,其意誌和雄心便會隨之土崩瓦解,氣場能量也會驟然下降。這樣,我們便可以輕鬆將其製伏。我們可以利用鯰魚效應,製造精神緊張,將他人懾服。

唐玄宗靠政變上台,他先後誅滅韋黨和太平公主,所以當上皇帝後也很不安心。

宰相姚崇一日和玄宗閑談,說起內患之事,玄宗說:“內亂重生,致使大唐危機重重,朕定要設法根絕。依你之見,朕該有何動作?”

姚崇進言說:“防患於未然,必須早作預見,懲人於未動之時。即使小題大做,也要造成震懾他人的效果,使人不敢起異念,自斂謹慎。這就需要陛下割舍情感,痛下重手了。”

不久,玄宗在驪山閱兵式上,以軍容不整為由,判功臣兵部尚書郭元振死罪。驚駭萬分的大臣中有人進諫說:“郭元振是當世名將,有勇有謀,他不僅屢立戰功,更在誅滅太平公主過程中功不可沒。如此功臣如今犯小過錯,陛下不念舊情就治他死罪,懲罰太重了,也有損陛下賢德之名。”

玄宗厲聲痛斥進諫之人說:“功臣犯法,難道就可以不問責嗎?有功必賞,有罪必懲,此乃治國之道,朕大公無私,本無錯處,你們竟替罪臣求情責朕,莫非你們要造反不成?”

玄宗這般嚴厲斥責,嚇得群臣再也不敢說話。最後,玄宗雖然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但還是把他流放新州。

宰相劉幽求也是大功臣,玄宗因為一件小事就將他罷相,還告訴他說:“百官之首當為百官作則,故朕對你要求甚嚴,也是正常之舉。”

劉幽求十分不滿,背後常發牢騷說:“皇上現在不念恩義,判若兩人,他不該如此待我啊。我為他出生入死,誰知卻落得這樣的下場!”

玄宗聽到劉幽求的牢騷,他馬上又下旨把他貶到睦州當刺史,他還對群臣激憤地說:“天下多亂,朕當嚴治臣子,此朕的職責所在。劉幽求以功勞和朕對抗,口出不遜,這便是大罪。朕若徇私枉法,反讓人有了造反的口實,朕怎會做這樣的蠢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