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資治通鑒》之所以流傳至今,成為人人必讀的經典,與司馬光高尚的人格和優秀的才華、卓越的毅力是分不開的。
司馬光年少時,為了救落水的同伴砸缸的故事早就廣為流傳。司馬光20歲時考中進士,後來被任命為奉禮郎。雖然出生在官家,但司馬光喜歡樸素的東西,不追求奢華。有一次,皇帝宴請群臣,按照風俗每個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頭戴鮮花赴宴,唯獨年紀輕輕的司馬光沒有戴花。後來有人說,這是皇帝的賞賜,不可以不戴,他才勉強把花插到頭上。
司馬光曾經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訓儉示康》,其中引用了名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要節儉。這種追求樸素自然生活的性格,也體現在了他為官和作文上。
在擔任並州通判時,西夏人經常入侵並州,搞得當地雞犬不寧,百姓生活不安,是當地的一大禍患。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籍建議說:“不如我們修築兩個城堡來牽製住西夏人。”龐籍聽從了他的建議,派手下的郭恩去辦。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部隊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防,很快被敵人發現並消滅了,上司龐籍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官職。這個建議的提出者司馬光心裏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後,司馬光拜龐籍之妻為義母,像照顧家人一樣照顧教導龐籍的兒子。
司馬光對待朋友如此仗義,對待自己的家人當然也非常孝順,堪稱典範。
父親在杭州做官的時候,司馬光請命要求到蘇州任職,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隨時照顧兩位老人。在洛陽時,司馬光每回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哥哥司馬旦年近八十了,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
做官時,司馬光公正廉潔,就算是想法不一樣的對手,也非常佩服他的為人。後來因為政治風波,司馬光退出官場,開始潛心寫史書,於是就有了《資治通鑒》。參與編撰的還有劉恕、劉攽、範祖禹以及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他們在司馬光的“獨樂園”中仔細翻閱曆史資料、細心核查故事真偽,前後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光是準備這本書的材料都堆了一屋子,而且隨手拿起一卷看,沒有一個字是潦草寫成的,他們的認真程度可想而知了。
《資治通鑒》完成之後,司馬光將它獻給宋神宗。這部書按照時間順序,交代了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故事,闡述了很多治國用人的道理。宋神宗看完之後,對司馬光的才華和見識讚不絕口。
因為體例的限製,《資治通鑒》在敘述曆史事件時不可避免地將同一事件分散地列在不同的時間下,使得事件的來龍去脈分散開來。為了聚攏線索,我們將原著中分散的故事或人物串聯起來,加入了一些相關知識介紹,幫助小讀者更好地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
希望通過我們的整理,青少年朋友們可以從司馬光這位了不起的史學家筆下,收獲成長的智慧,找到學習的榜樣,成為有用的人才。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本冊為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