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書情

國際視野

《被遺忘的同盟:中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

拉納·米特(英)

美國霍頓·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該書作者拉納·米特(Rana Mitter)是孟加拉裔英國學者,現任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政治與曆史學教授。 2007年創辦牛津大學中國抗日戰爭研究中心,是西方世界新一代中國抗戰史研究專家。

在書中,作者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廣闊視野來俯瞰當時的中國戰場,通過仔細考察中國與同盟國在戰爭中的角色、中國人在抗日鬥爭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戰爭創傷對國家戰後發展的影響等一係列重大問題,將中國置於二戰的核心位置,就中國在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角色及其貢獻,呼籲全世界應該給予中國公正的評價。

作者指出,中國是第一個遭受侵略並且抵抗到底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始於歐洲平原,而是發生在1937年北京西南的“盧溝橋事變”。當時中國剛剛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起步,軍事力量比日本弱很多,在麵臨亡國的危難之際,中國一直沒有放棄抵抗。中國人的抗戰對戰勝“軸心國”至關重要,他們鉗製了日本軍隊,使其陷在所謂的“中國泥潭”中無法脫身,為盟國的“先歐後亞”戰略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為抗戰付出慘重代價的中國“被盟友遺忘”。作者寫道:“中國的抗戰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苦難史。”而更讓中國人民隱痛的是:“幾十年來,關於那場全球性戰爭的理解一直未能對中國的角色給出恰如其分的說法。即使在中國被考慮在內的時候,它也隻是一個次要角色,一個在一場讓美國、蘇聯和英國出盡風頭的戰爭中跑龍套的小演員。”

為什麼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在西方幾乎無人關注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與犧牲呢?為什麼中國成了“被遺忘的盟友”呢?作者認為,這和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的變化有關。二戰中美國向蔣介石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然而,二戰勝利後不到5年,蔣介石就被趕出了大陸,這在美國引發了一場政治地震,在一些美國人看來,他們“丟掉了中國”,接下來冷戰爆發。因此,對於西方來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成了一段尷尬的曆史,無人樂意提起,直到近幾年才重新得到重視。

作者認為,二戰對當時中國的國內局勢,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以及中國國民的心理,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二戰結束後,國共兩黨經過內戰,中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國民黨政權於1949年被共產黨擊敗,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在中外關係方麵,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與戰敗國日本從未簽署一項真正有效的和平協議,由此帶來的後果至今仍存。美國將中國排除在其主導的戰後世界秩序之外,使得多年來西方曆史學家認為,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不足為道。而八年抗戰使中國人產生了一種揮之不去的仇日情緒。

同時,這場戰爭持續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對自身及鄰國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決定著今天中國與亞太地區國家間關係及今日世界格局的形成。作者指出,從國家實力角度來看,中國如何處理與它亦敵亦友的日本之間的關係,將成為21世紀塑造這一地區發展格局的關鍵。

責編:袁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