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藏界的未來之星
知新
作者:趙周明
釋名
對於很多非專業人士,纖維藝術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在藝術界,這個概念已經出現了幾十年,正式代表了一個學科,但對於這種藝術,在稱謂上還不夠統一,並未達到約定成俗的普及度。
人們都很熟悉染織,染織是製造工藝,可以說因技術而得名。染織而成的工藝品常常掛在牆壁上作裝飾,也被稱為壁掛。這是以功用或形式來命名的。法國就把傳統的和現代的織物藝術通稱為壁掛。纖維藝術正是與此相關的一個藝術門類。在美國,有的稱之為織物結構藝術。
纖維藝術這一新詞彙的出現,源於染織物構成領域的拓寬和藝術形式上的演變,傳統的平麵式染織造型被突破,代之而起的是許多立體的染織造型,其形式與功用已不能用壁掛兩字涵蓋。立體式的染織品,有一個俗稱,叫“軟雕塑”。這個說法依傍雕塑藝術,缺乏獨立性,雖然比較容易理解,但在學術上立不住。
“軟雕塑”作為建築裝飾藝術,在當代生活中越來越多見。很多建築空間,不適合設置沉重的大型雕塑,以輕靈的纖維材料創作的立體造型則大受歡迎。
纖維藝術一詞表達的最重要的訴求是“純藝術”的合法身份,從“工藝美術”類別中解放出來,成為“純美術”。這門藝術在技術工藝和形式功能,尤其是藝術觀念上的不斷突破,已經很難借用傳統的概念。纖維,是對材料特質的統稱,以此區別於其他藝術門類。這一概念所代表的藝術門類的形成,在西方和日本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延伸到中國則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
流變
西方最早的纖維壁掛,曾出現在中世紀西歐古城堡的牆壁上。在用磚石築成的冰冷的城堡裏,掛上毛織壁掛,使室內又防潮又保暖,還起著裝飾環境的作用。大約在1375年,產生了可以與油畫、壁畫和雕塑相提並論的壁掛名作一《啟示錄》。這是一件紀念碑式的作品,壁掛像是牆上打開的一本書,把寒冷的石牆掩蓋起來,使它顯得暖和,把它裝飾得漂亮、雅致。
18世紀,纖維壁掛的審美標準,完全受到學院派油畫的左右。到了19世紀,這種情況更加泛濫,宮廷壁掛為了表現貴族階層的閑逸生活,熱衷於模仿布歇等人的洛可可式繪畫以及偽古典主義的油畫,織成的壁掛繁瑣而纖細,為了模仿油畫的筆觸和色彩效果,工匠們極盡所能。當時巴黎的壁掛工廠染出了一萬四千多種不同顏色的毛線,一下子把編織技術推向登蜂造極的境地。但是這樣以來,恰恰喪失了編織藝術自身的語言特征,傳統壁掛中古樸的語言蕩然無存了,在審美觀念上是一種衰退。
如果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現代纖維藝術的探索是從德國的包豪斯學院的編織作坊中開始的。時間當在1919年包豪斯學院創立之後。由於藝術家的影響和新建築觀念的滲透,使壁掛的材料、色彩與建築環境的關係被進一步強調,通過實驗,認識到編織質量和結構表現的意義。他們在發揮材料自身特點以及連線所產生的凹凸感方麵進行探索,在後來的歲月裏,曾普遍影響到世界各地。
1933年,由於德國法西斯迫害,包豪斯學院關閉,許多藝術家去了東歐、瑞士、法國和英國,還有不少人移居西班牙和美國。其中,有一位去了美國的安娜?歐伯絲夫人,她創作纖維藝術品,給人們留下了新鮮印象,為人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藝術世界。當時她辦了一個展覽,轟動美國,也很快流行於整個歐州。
1938年,法國壁掛藝術家讓?呂爾薩,感到需要把壁掛這門藝術來一次革新,才能把它複興起來。他在奧比尤聖開設壁掛工作室,在法國政府的資助下,宣稱複興20世紀壁掛藝術。法國傳統壁掛,是用八百至三萬種色線進行精密複製的。這種所謂“線的繪畫”,從呂爾薩開始與之決裂,他隻用50多種色線,創造性地運用線與色塊的方法表現自然風光和花卉飛禽,使傳統壁掛的麵貌煥然一新。他是第一個把現代設計觀念和新的裝飾性帶到壁掛裏去,把現代繪畫和壁掛技術相結合而使壁掛以新的麵貌出現於藝壇的人。他提倡壁掛要和時代精神相一致,並與現代建築環境相協調。所以他的壁掛與前人不同,畫麵上出現了生命力和時代感。呂爾薩也被法國人稱為“現代壁掛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