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拾貝
作者:翟和喜
語文課剛拉開序幕,教師正板書課題——“徐悲鴻立誌學畫”。突然,一位學生像發現了“新大陸”,舉手說:“老師,你寫錯了,不是這個‘立誌”’。
老師若有所悟,在旁邊連忙寫上詞語“勵誌”,問:“這兩個詞語意思不一樣嗎?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一邊讀課文,一邊來思考。”
琅琅的讀書聲在教室的上空回蕩。待學生讀完課文後,教師依舊重複剛才的提問。
生:第一個“立誌”,是立下自己偉大的誌向;第二個“勵誌”,是集中精力刻苦努力,實現自己的偉大誌向。
生:我認為“立誌”很不妥當,因為徐悲鴻去法國學畫,就已經立下了宏偉的誌向,所以應該用“勵誌”。
生:課文主要寫徐悲鴻因為一個外國學生的嘲笑,被激怒了,所以要集中全部的精力刻苦學畫,實現自己的遠大誌向,因此,應該用“勵誌”。
師:回答真精彩!聽你們一說,我明白了兩個詞語的差別是:“立誌”側重於“設立”,“勵誌”側重於刻苦努力,換句話說,課文必須寫徐悲鴻如何刻苦努力,請找出這樣的語句來說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小手林立。
生: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生:當時,巴黎的博物館裏陳列著許多歐洲繪畫大師的作品,每逢節假日,徐悲鴻就進館去臨摹。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
生:他隻租了一問小閣樓,經常每餐隻用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麵包,為的是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
生:他創作的油畫在巴黎展出時,轟動了整個畫界。
師: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這“勵誌”就是眼睛裏的“光芒”,它永遠閃爍著迷人的光彩。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情趣的課堂,更應該是一個理性思維的王國。這位教師先通過錯誤板書引發學生去認真閱讀課文,反複思考,尋找合適的理由。這樣,學習便成為學習者本身的一種需要。牽一詞而動全文,既在比較中明白兩個詞語的差別,又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能深入體會文章的中心——為徐悲鴻的拳拳愛國之心所折服。
從《鄭成功》一文中的“剛巧”說起
李少華
教師應怎樣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呢?我就從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鄭成功》一文中的“剛巧”一詞說起。
有一次,在聽一位教師上《鄭成功》一文時,屏幕上出現了文中的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原來是一個炮手瞄準敵艦放了一炮,剛巧打中了彈藥庫。”
旁邊有位教師轉過頭來對我說:“剛巧打中彈藥庫是否有些偶然?訓練有素的鄭軍官兵打仗怎麼能靠碰巧呢?把‘剛巧’換成‘剛好’不是更能突出鄭軍官兵打仗本領強嗎?”聽了他的這番言論,覺得很有道理。
後來,我在上這一課時,便特意將這個問題拿出來討論——是否可以將文中的“剛巧”換成“剛好”?為什麼?絕大部分學生的回答和我的預設一樣:可以換成“剛好”,因為前文寫到鄭成功加緊操練海軍,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打中彈藥庫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不是靠碰巧。況且換成“剛好”,還更能反映鄭軍官兵作戰本領強的特點。沒想到有一個叫高峰的同學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當然是‘剛巧’比“剛好”用得好,因為炮手瞄準的是敵艦而不是敵艦上的彈藥庫,炮手怎麼會知道敵艦上彈藥庫的具體位置呢?所以,打中敵艦是有把握的,而打中彈藥庫本來就是一件巧合的事。”
真是一語道破天機!聽了他的發言,我恍然大悟。原來“剛巧”乃文本中傳神之筆,非常值得玩味,對訓練學生準確表達語意的能力也很有幫助,是一處難覓的訓練點。可見學生在讀文時也在深入思考,尤其是高年級同學,他們經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
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虛心聽取學生的見解,尊重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