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李書福:堅韌執著的汽車夢2
人才培養:二十年,二十強
企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造汽車的李書福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早在1993年他為了建設自己的人才儲備,從北大、人大等名牌學府招了86名畢業生,因為吉利當時要求他們從基層做起,直接到第一線參與生產,於是他們先後都離開了。畢業生說自己是來當將軍的,不是來當士兵的。吉利創業者之一、後來的吉利大學校長羅曉明回憶說,他告訴畢業生,做不了好士兵就永遠沒有可能當將軍,但他們還是離開了。
李書福確實非常需要人才。造汽車,哪怕是一線員工,也要經過培訓和教育,至少得能看懂工程師的設計圖紙。可是台州地處偏僻,技術人才根本不願意前往。雖然企業很多,但大多是家庭或者家族企業,很多年輕人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管理方式。於是從1997年開始,李書福決定自己培養人才,他後來說,浙江製造產業發展最大的劣勢在於該省連一個培訓高級技師的學校都沒有,而汽車工業是最需要技師的。
1997年,李書福曾與當時的副總裁羅曉明有過一次長談。李書福對羅曉明分析說,中國教育不可能永遠靠國家包下來,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造成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市場經濟的發展,則會形成教育投資的多元化,這是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中國將來也一定會這樣走。
其實,李書福辦大學還有另一層更直接的原因。隨著吉利集團產業的快速擴張,人才緊缺已成為影響發展的瓶頸。李書福還發現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麵是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麵企業急缺的中高級人才又難以覓到合適的人選。
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民辦教育被推到舞台上。早有準備的李書福組成了一個“教育考察團”,哈佛、MIT、斯坦福等世界名校考察。還調查了世界上近百家長盛不衰的公司,發現無一例外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學院或技校。回頭再看中國的企業,雖然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卻也多是“各領風騷三五年”,許多企業眼見得發展十分迅速,但更多的是曇花一現。究其根本原因,問題還出在人才上。
李書福決定吉利集團自己投資辦大學,這所大學除了給本集團輸送人才外,還將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李書福的性格就是“看準了就幹”。就這樣,羅曉明帶著李書福撥給的3000萬元資金,在吉利集團劃撥的271畝土地上開始創辦吉利集團自己的大學。
中科院院士聞邦椿先生被吉利的辦學熱情所感召,也為民辦大學的大好前景所吸引,欣然應邀擔任這所特殊高校的院長;院士蔣民華則被聘為學院顧問。如今,這所民辦高校已成為培養高級技師的搖籃。
2000年,應北京市教委的盛情邀請,李書福又派羅曉明到北京創辦第二所吉利大學。 “汽車瘋子” 李書福在辦學上同樣是個“瘋子”,當時他和羅曉明約定為“二十年,二十強”,他要在二十年內把吉利大學的水平提升到中國大學二十強之內。
羅曉明接受采訪時說,在兩所學校的創辦過程中,李書福出手極其大方。尤其是在北京吉利大學的建設中,吉利集團已經投入了數億元巨資。如今,兩所吉利大學都已初具規模。在校區內,多幢教學樓和行政樓巍然聳立,圖書館、實驗樓等錯落有序;在實驗樓區域,人們會看到CAD實驗中心、計算機實驗室、理化實驗室、鉗工實驗室、電子電工實驗室、金工實驗室、摩托車實驗室、汽車實驗室等十幾個實驗室;目前圖書館藏書已達40萬冊,各類報刊、雜誌數也達百種。
清華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而李書福和羅曉明對“大學”卻有自己的解釋:“大學者,大師 + 大樓 + 大思想也。”除了硬件設施投入巨大,在師資力量上,吉利大學有專職教職員500餘人,其中兩院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15人,教授、副教授300餘人,他們大部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吉利大學還聘請了包括原世界生物技術協會主席、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格魯特博士在內的15個國家的18位著名學者、教授為客座教授,又從各地聘請了上百名專家、學者到校講學。
在吉利大學的設施中,4000多平方米“吉利武術館”值得一提。北京申奧成功後,在全國一片歡騰中,李書福和羅曉明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申奧成功了,武術有可能進奧運會,吉利大學也可以建一個武術館供國家使用。這一設想很快得到了北京市體育局的支持。2003年11月,全國第一個專業性武術學院由吉利大學創建並獲得有關部門批準成立,第二年秋季即開始招生。
李書福表示,如果2008年武術進入奧運會,會極大地弘揚這一國粹。吉利大學建立武術學院,既可以培養人才,又可以在自己學校裏倡導武術精神和民族精神。李書福和羅曉明還進一步構想:籌資2億元,建一個國際標準的武術館,供奧運會比賽使用。
在人才培養上,李書福認為,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吉利大學就培養這樣的人才。為此,吉利大學提出了“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科技創新、人格本位”的十六字全新教育理念。羅曉明對這一理念的詮釋是: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紮實基本功,綜合素質好,創新意識強,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在一次高校校長論壇上,羅曉明就十六字辦學理念作了詳盡的詮釋。與會的校長和教育專家對此給予了肯定。專家表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麵臨“就業難”的新問題,吉利大學的十六字辦學理念正是這一難題的解法。在創辦吉利大學的過程中,李書福和羅曉明接待了多家外國大學的來賓。他們逐漸達成的共識是,吉利大學要實現“二十年,二十強”的目標,必須盡快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共享一流大學的資源,加速進入一流大學的行列,為吉利大學的學生創造更多的出國留學機會。
當年李書福率隊赴哈佛大學考察時,曾對羅曉明說,吉利也要辦中國的哈佛大學。如今,李書福和吉利人的“哈佛夢”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這個癡狂於汽車的“瘋子”當年為了打下產業基礎培養人才而順手栽下的一棵教育樹,卻“無心插柳柳成蔭”般的枝繁葉茂桃李天下了。
“二十年,二十強”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也許在未來它還可以解釋吉利大學成為二十強的原因。李書福的多元化策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看準了中國民辦教育的大好前景,看準了吉利辦大學的絕佳機遇。所以,他又一次成功了。
經商也是一種豪賭
從2000年開始,李書福為賣汽車而多次走到媒體麵前。他每一次的登場,都體現了“汽車瘋子”的本色,不讓觀眾看得心驚肉跳大呼過癮他是不會罷休的。這無疑會讓他本人和吉利廣為人知,不光知道他和吉利的名氣,還知道了他的“瘋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