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改革春風三十年,前浪未平後浪掀。往者南下初創業,而今英雄競揚帆。
三十年,在曆史的夜空中猶如流星劃過,轉瞬即逝。三十年,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猶如春風吹過,精神煥發。中國的改革開放,堪稱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在這短短的三十年裏,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麵推進,一個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國家成長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伴隨奧運會的舉辦,一個曾經在溫飽和貧困線上掙紮的民族已舉世矚目,備受尊重。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正在變成現實。
縱觀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曆程,中國的改革道路和創業浪潮,為敢於冒險、堅忍不拔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提供實現理想的機會,它磨礪和培育了無數的企業家。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走的是一條先“體製外”改革後“體製內”,先“增量改革”後“存量改革”的漸進式改革道路,在國有經濟體製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進外資企業,培育市場經濟主體,加速推動市場主體的形成和市場機製的發育,形成一個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市場力量從外向內滲透,最終形成國有企業、民營業企、外資企業充滿活力的多元競爭、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體製。
時勢造英雄,在這激動人心的三十年裏,成就了一大批“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先行者;成就了一大批“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的商海弄潮兒。他們爭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是推動時代變革、改變中國麵貌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企業由弱到強、從小到大,不斷發展,中國的企業家由粗放生產到精細經營,由摸索經驗到科學管理不斷進步提升。從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創業浪潮都誕生了一大批企業家。他們可以劃分為三代:第一代企業家是改革開放以來、1992年之前創業的企業家,這一代企業家既有城市經濟體製改革背景下誕生的科技型企業家,如“中國IT教父”柳傳誌;有農村經濟體製改革背景下誕生的農民企業家,如“汽車瘋子”李書福;還包括很早就在香港創業,改革開放之後回大陸投資的華人首富李嘉誠;以及先在台灣創業後到大陸投資的台灣首富郭台銘。這一代企業家大多屬於艱苦創業,敢於挑戰傳統體製的束縛,勇於在坎坷中奮力拚搏,對當時的經濟發展貢獻很大。
第二代企業家是1992年之後產生的。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中國的政策環境發生了改變,更多的人看到了商業活動的前途和曙光,大批原先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和各方麵能人受南巡講話精神的感召,被當時經濟發展浪潮吸引,紛紛主動下海創業。如曾經在北京大學做教師後來創辦新東方的“中國最富有的老師”俞敏洪;與伊利分道揚鑣另立門戶的蒙牛創始人牛根生;由“奧運冠軍”轉變成中國體育行業“冠軍”的李寧。他們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企業的產權製度比較明晰,是20世紀90年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這一階段掀起了中國企業革命的篇章,標誌著中國開始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也開始催生真正的企業家。他們都是過去社會的主流精英,在“下海”進入商界之前,他們都有一份令人豔羨的工作,甚至還有一圈金光閃閃的光環。
第三代企業家則誕生於2000年前後,是伴隨新經濟的興起,依靠風險投資、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企業家,如推動電子商務前進的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用即時通訊軟件影響了一代人通訊和溝通方式的“QQ幫主”馬化騰等。他們的典型特征是高學曆、高技術、年輕化,更具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在全球競爭中搏擊風浪。
著名企業家柳傳誌總結中國三代企業家成長之路時說道:“20世紀80年代,企業家主要麵臨的是體製風險,進入90年代則主要麵臨經營管理風險,而21世紀,企業家必須通過製定戰略、塑造企業文化,進行‘基礎管理’,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優秀企業家的作用越發突出,企業家精神需要弘揚,創業精神需要提倡。他們勇敢承擔了時代的責任,發動了一場激昂澎湃的企業革命;他們汲取和學習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運用自己的智慧,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結晶出新的成果;他們運用國際規則和前衛的知識和觀念,在中國立足並搏擊海外。我們應該記住他們,記住為中國改革開放和民族企業振興不懈努力、奮鬥的企業家們。
“國力的較量在於企業,企業的較量在於企業家核心理念”。正是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們希望能將中國頂級CEO的經商智慧和人格品質傳承下去。不僅是鼓勵更多的人具有企業家那樣做人做事的方式,還要幫助更多的創業者、企業家了解、探索科學、實用的經營管理模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夢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