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型升級”主抓六大任務(1)(1)(2 / 2)

“在這方麵加大投入,既能增加投資,又滿足了群眾需要,這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當然,增加投資要嚴防通脹,同時要遵循市場規律,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權威人士說。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實現經濟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特別是要把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作為支撐產業升級的一個重點,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對於產能過剩的現狀,權威人士深感憂心,”現在的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攔路虎,到了必須痛下決心治理的時候了。“

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僅在71%到75%之間,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2009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過剩產能不僅淘汰難,更為中央所擔心的是,新建的過剩產能一直還沒有停下來。

產能過剩的問題為什麼一直解決不了?在研究人士看來,一方麵,相關法律法規執行不到位;另一方麵,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通過低地價甚至零地價供地、稅收減免、資源優惠配置甚至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支持產能擴張,導致鋼鐵、電解鋁等產能嚴重過剩。由於這些行業資本密集程度高,在前幾年市場好的時候,不僅能貢獻大量的GDP、稅收,還能解決就業壓力,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很高。

權威人士強調,隻有落後的產能壓掉了,一些先進的產能才能釋放出來。各地應當按照“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原則,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加強對各個產能過剩行業情況的監測和發展趨勢的預測,分門別類、因地製宜地製定調整和化解的方案。

在此過程中,改造提升製造業是關鍵。需要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

在化解過剩產能、調整存量結構的同時,產業發展上還應重點做好兩方麵工作。一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以擴大國內市場應用、重要關鍵技術攻關為重點,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下決心淘汰掉更多的落後產業,發展更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上一下,才能騰出更多空間和手腳,推動我國產業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升級。”權威人士說。

另一重點則是服務業。服務業涉及領域廣、帶動就業多、消耗資源和汙染排放少,是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2012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44.6%,大大低於發達國家70%以上的份額,與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也低10個百分點,就業比重也明顯偏低。權威人士指出,這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塊“短板”。如果把服務業做大做強,打造好“服務經濟”,把這個“短板”補上,就可以有力地改善我們的經濟結構。

具體發展方向上,將圍繞著三個方麵發力:一是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序拓展金融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壯大高技術服務業,規範提升商務服務業;二是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優化發展商貿服務業,積極發展旅遊業,鼓勵發展家庭服務業,全麵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三是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環境,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完善服務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