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晉家三子的由來(1 / 2)

大邵國,正德七年,因邊關戰亂,帝命晉儒大將軍前去平複戰亂。

晉儒,乃是開國以來尤為出名的名將之一,一生大小戰亂經過無數,刀劍無眼,難免在身上留下各種隱患,雖才五十開外,卻感覺力不從心,本待辭官養老,正避皇上疑心,誰知聖旨突然降下,無奈之下,隻得奉命攜二子同往邊關,不曾想到,此一去,卻致晉家絕後,嫡長子戰死,永不相見,小兒子傷及根本,斷絕血緣之後。

至此,晉儒,本朝最出名的將軍,後繼無人,消息傳回京城,各種猜測紛紛而至,隻因他把持著大邵七成軍權,當今聖上疑心又重。

待戰亂平複,晉家軍全部頭戴白綾,帶著晉家大兒子靈柩,抬著小兒子的坐轎,晉儒領頭,神情悲痛,無一人麵有笑容,凱旋回歸。

如此凱旋方式,眾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本待迎接凱旋的京城眾人,麵麵相覷,不知該為大軍凱旋而歡呼,還是為晉家二子遭遇而悲痛。

宏偉大氣,金碧輝煌,卻又令人無比壓抑的皇宮,正德帝身邊最為信任的內侍總管步履匆匆,就連一向最受皇帝寵愛的五皇子貼身小太監都沒有看到,他抬步跨入正殿,帝威撲麵而來,慌亂的腳步不由的慢下,卻遮掩不住心內的焦慮。

正在看閱奏折的正德帝抬頭,年約四十歲左右,周身不怒而威的氣勢,讓人不敢直看他的容貌,他掃了總管一眼,淡淡的道:“發生什麼事了?大軍可到了?”

“皇上”總管陳忠先行行禮,待皇帝示意起身後,才湊近把凱旋大軍如何歸來,京中得到消息的百姓如何反應,消息靈通的大臣們又是什麼反應,一一彙報。

正德帝聽的眉頭皺起,"啪”的一聲,手中的奏折摔到案桌上,眉頭微微皺起,低沉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大殿中:“這個晉儒是想做什麼?難道要公開和朕作對不成?”

聽得皇上言語,陳忠退後一步,腰更彎了,下巴都抵到胸膛了。他雖是皇上身邊的紅人,但關於君臣之間的事,還是閉嘴少說為妙。

皇上也不需要他的回答,站起身踱步,自言自語:“要想個法子,不能讓凱旋大軍如此歸來。”

雖心中不悅,皇上也知晉儒一生為國犧牲甚大,可他是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說他隻是失去一個兒子,就是晉家一門三個男子都戰死沙場,也是應當的。

心中如此想,卻不能如此做,以免讓人寒心,這就是皇帝的無奈,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隨性而為,微微歎口氣,皇上又坐回案桌後,揚聲道:“筆墨伺候。”

陳忠躬身上前,輕手輕腳的拿起筆遞給皇上,又轉身研磨,期間沒有發出一點異響,看著皇上提筆寫下的字,他驚訝的張了張嘴,終是說道:“皇上,這,這五皇子......”

後麵的話沒有說出來,哪裏用得著他提醒,皇上一氣嗬成,龍飛鳳舞的的寫完,放下筆,帶著感歎:“朕當然知道五皇子是她的兒子,就因為這樣,朕才會這麼做。”半晌,他站起身,邊走邊道:“傳聖旨吧,朕,去看看他......”

凱旋大軍紮營在離京城十五裏的郊區,此時,晉儒大將軍正陪著二子晉戰誌。

“父親,對不起!”晉戰誌年十九歲,長相清秀,文質彬彬,一點都不像是一個將軍的兒子,因為這次打擊,麵容憔悴,枯瘦如柴。

從小,晉儒常年在外征戰,他便是被大五歲的哥哥帶大,在他印象中,哥哥即是父親,也是玩伴,他知道這次哥哥的去世,他的受傷,不管皇上的事,可他心中有怨,凱旋回程之時,以死來要挾父親,全軍帶白陵而歸。

他知道父親忠君,如此要求肯定讓父親心中難做,此時看著麵色憔悴,才五十多卻像七十多的老人,他不由悲從心中來。

晉儒背朝兒子,雙手背在身後,無力的道:“罷罷罷,事已至此,也有為父的不對,其他事情就交給為父吧,你好好養傷。”

養傷,晉戰誌麵露苦笑,再怎麼養,這輩子都這樣了,晉家無後啊!無後,父親心中定比自己還苦!

“聖旨到,晉儒接旨......”一聲尖細的高呼,打破了父子兩人之間的沉默,對視一眼,兩人整裝相繼而出。

百萬大軍呼啦下跪,這場景是相當震撼人心的,宣旨的小太監心中得瑟,卻沒有表現出來,看眾人都跪好,他麵色恭敬的打開聖旨宣旨:“奉天承運,皇帝召曰,晉儒及晉家二子戰功赫赫,朕心感欣慰,國有如此大將,何愁邊境來犯?然,晉家遭遇,又讓朕痛心,故,賜皇五子為晉家三子,晉儒一等侯,允世襲,晉家二子,為少將,晉家軍俸祿加倍,有戰功者逐後另行加賞,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