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分寸把握(一)第1章 說話不要太直
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裏往往不便將話說得太直,因為話語太直不僅會使交談氣氛變得異常緊張,同時還會破壞雙方長期以來形成的默契。因此,在說話時,適當地閃爍其詞,稍稍隱晦地表達意思,則成了人們社交場合中的一把利劍和最有效的說話技巧。這種方法的使用不僅可以避免因盡露鋒芒給對方造成傷害而形成對抗,還能夠啟發人想象和思考,體會其中的道理,讓對方在細細品味之餘,接受我們的觀點,取得共同的認識,從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餘意盡在不言中"的談話效果。
1委婉曲深,留有餘地
說話委婉,不正麵交鋒,在日常的社交活動中往往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那麼究竟在這一點上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委婉曲深
這種方式主要是從側麵上留給對方去得出某種結論的餘地,以避免可能出現的爭論。
某一年,南方某玻璃廠與美國E玻璃公司就設備引進的的事宜進行談判,就談判在全套引進還是部分引進這個問題上僵住了。雙方各執一詞,相持不下。我方玻璃廠首席代表為使談判達到預期的目標,決定打破這一僵局。他略經思索後,笑了笑,轉換了一種輕鬆的語言,避開爭執的問題,轉而說:"你們E公司的技術、設備和工程師都是世界一流的。你們投進設備,搞技術合作,幫我們廠搞好,隻能用最好的東西,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成為全國第一。這不單對我們有利而且對你們也有利。"E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級工程師,他聽到這番話自然很感興趣。氣氛一下子活潑輕鬆起來。但這隻是玻璃廠首席代表要達到的目的的第一步,更重要的還在後頭。於是,他乘勢話鋒一轉,接著說:"我們廠的外彙的確很有限,不能買太多的東西,所以國內能生產的就不打算進口了。現在,你們也知道法國、日本和比利時都在跟我們北方的廠搞合作,如果你們不盡快跟我們達成協議,不投入最先進的設備、技術,那麼你們就要失掉中國的市場,人家也會笑話你們E公司無能。"僵局立即得到了緩解,最後達成了協議。
在這裏,我方首席代表並不從正麵上直言爭搶,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上闡述,打破了僵局,而且達成了交易,使我方玻璃廠節省了一大筆外彙。在具體動運用時,必須注意兩點:第一,自然得體。既不能糾纏分歧,又不能離題太遠,要圍繞預定的目標,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逐漸進入和諧的談判境地;第二,情理交融。使用的語言既要有情又要有理。隻有這樣,才能感人,說服人,取得理想的轉換效果。
同時,公共關係語言在表達一定主旨的基礎上,又不能因為主旨使語言枯燥乏味。成功的語言應當是主旨明確、情趣盎然的。但在適當的時候用暗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一方麵既可以避免談及一些不易說出口的請求,同時亦能給自己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
(2)直言曲達
語言總是要表達某種意思的,即說話者要達到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感情的目的。但這種意思很容易通過迂曲.委婉的語言來達到,這當然也是利用了人們思維的曲折性和複雜性。
要達到公關的最佳效果,不一定都得用直言不諱的語言,適當加點幽默和委婉反而能平添不少樂趣和歡快的氛圍。
19世紀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羅西尼,對自己的創作非常嚴肅認真,非常注意獨創性。對那些模仿、抄襲行為深惡痛絕。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製作了一自己的新作,特意請羅西尼去聽他的演奏。羅西尼坐在前排,興趣勃勃地聽著,開始聽得蠻有神,繼而有點不安,再而臉上出現了不快的神色。
演奏按其章節繼續下去,羅西尼邊聽邊不時把帽子脫下又戴上,過一會,又把帽子脫下,又戴上,這樣,脫下戴上,戴上又脫下,接連好幾次......
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羅西尼的這個奇怪的動作和表情,就問他,這裏的演出條件不好,是不是太熱了,"不,"羅西尼說,"我有一見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不得不頻頻脫帽了。"
藝術貴在獨創,這樣才能形成帶有個性特征的風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襲與模仿,則隻能在藝術巨匠的濃蔭中苟且偷生,毫無建樹。因此,要反對單純的模仿,更要杜絕抄襲行為。羅西尼對模仿、抄襲行為的深惡痛絕就源於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會使對方十分難堪,羅西尼便用體態語及其說明(一見熟人就脫帽的習慣)來委婉地表達:"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襲了他們的內容。雖然沒有明說,那位作曲家的臉一定會脹得通紅!
中央電視台著名播音員趙忠祥,有一次去某精神病醫院采訪一位女患者。編輯的采訪提綱中原先擬好的問題是:"你什麼時候得的精神病?"趙忠祥感到這話過於刺激患者,就改用委婉親切的問法:"你在醫院住多久了?""住院覺得怎麼樣?"幾句和藹可親、婉轉溫和的問話,一下子縮短了交談雙方的距離,那位原是小學教師的患者感到來訪者親切可信,回答問題時也顯得自然懇切。她說:"最近,我快出蘸了,我非常想念我的學生們。我真想快一點治好病,能為教育孩子貢獻我的一份力量。"語言誠懇感人,談得十分投機。趙忠祥馬上接口講:"您很快就要出院了,真為您高興。今天咱們這段談話已經錄了像,過幾天在電視裏一放,我想您的學生看到您的身體恢複了健康,也一定會很高興的......"
作為采訪,主要是能達到了解情況、取得基本素材的目的,從而完成采訪任務。然而,采訪是一門高級的語言藝術,其關鍵之處在於能夠融洽感情,讓對方自然而然地談出所需信息。這隻能在理解、尊重對方的前提下得以實現。趙忠祥敏感地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認為"你什麼時候得的精神病?"這個問句,雖然問的是時間,卻因"精神病"一詞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恐怕會引起反感,病人便不予配合。於是他改成"你在醫院住多久了?""住院覺得怎麼怎麼樣?"。"住多久",也是問的時間;"覺得怎麼樣",問的是病的症狀,卻都避免了直接的語言刺激,像是親朋好友之間在拉家常,從而縮短了情感距離,順利完成了采訪任務。這說明,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情況,選擇恰當的同義表達方式,便可委婉含蓄地表達本意,從而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
2曲徑通幽,言簡意賅
話不投機,半句多。在交談中應該時時留意雙方的交談氛圍,盡可能言簡意賅,但同時說話又不要太直截了當,而要曲曲折折地表達內容,讓對方在回味中理解你要說的意思。
這種因情就勢的表達,語言得體,既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又可以增強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中國女排為了保持隊員的戰鬥力,每隔幾年就要調換一批隊員。而每次隊伍調整後都會遇到怎麼處理新老隊員的關係問題。
在一次訓練中,郎平與當時的新二傳手楊錫蘭練戰術配合。這時,不是楊錫蘭傳高了,就是郎平跑快了,或者,不是楊錫蘭傳低了,就是郎平跑慢了,總是協調不起來。眼看快到十二點了,該下訓練課了,可訓練指標還沒完成。郎平不耐煩了,扣完球去撿球時,便使勁用腳把球往牆上踢,反彈回來後再撿。楊錫蘭見郎平這副樣子,更害怕了,於是,她再怎麼傳也傳不好。這時,教練袁偉民吹哨讓大家停止訓練,叫隊員們圍攏過來,對她們說:"郎平,孫晉芳,張蓉芳,你們好好想一想,當年老隊員是怎麼'五夾一'帶你們的。現在,你們自己又應該怎麼帶新隊員......"聰明的郎平馬上清醒過來,很快就調整了情緒。楊錫蘭見教練批評了郎平,支持了她,也不再那麼緊張了。繼續練球時,她越傳越放開,配合很快協調起來了。
"老帶新"是提高技藝的一個卓有成效的速成辦法。然而,"新""老"之間有個配合協調的問題,隻有配合默契,言行協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為"新""老"的領導,則應該把握上述這一條基本原則,原中國女排教練袁偉民就是這樣幹的。在"新""老"隊員配合不好的情況下,同樣注意順勢利導,充分調動老隊員的積極性。由於調動積極性的關鍵在於不能挫傷對方的感情。袁偉民強烈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沒有直接地批評郎平,而是用對比的方式來委婉地啟發:"當年老隊員是怎麼'五夾一'帶你們的?""響鼓不用重捶",郎平便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急躁情緒以及產生的不良後果,從而協調了行動,取得了較好的訓練效果。試想想,如果狠狠地直接批評郎平她們,恐怕會產生不愉快甚至抵觸情緒,進而影響訓練進程和效果吧?